理财故事:小心被理财产品“忽悠”

发呆草2022-05-16  131

导读:在2010年到期的近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和CPI的增速相比,有多达七成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未能跑赢CPI,有的连银行定期存款利息都没能超越。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真…

在2010年到期的近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和CPI的增速相比,有多达七成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未能跑赢CPI,有的连银行定期存款利息都没能超越。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

  理财故事:小心被理财产品“忽悠”预期高收益

  竟成“大忽悠”

  在2010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些产品的收益率不但“达不到”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而且实际收益和预期之间相差最大的达到53.27%,那些理财产品确有严重夸大收益之嫌。

  某股份制银行一款到期的“基金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50%,但实际收益率为-3.27%。尽管该产品的亏损幅度在所有到期产品中看起来并不大,但两个数据之间相差53.27%的“水分”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样的理财产品并非个例。比如花旗银行(中国)发行的“挂钩中国指数基金和商品”人民币产品(1年)。其最高年收益率预期高达40%,最差年收益率为0%,投资者到期收益也为0,届时投资者只能收回100%本金。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基金计划10号”,其发行于2008年1月,投资期限为2年,其主要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基金,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0%。但受2008年国内股市低迷表现的影响,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较大,到期年化收益率仅2.38%。

  银行的不厚道在哪里

  某银行“某富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4号产品”是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2008年11月发行,投资期限为2年,由华夏基金担任投资顾问,主要投资于债券、股票、货币型基金以及银行存款,其中固定收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100%,权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30%。在该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表示: “赎回费:(1)第1次开放时,赎回费率为0.2%;(2)第2次开放时,赎回费率为0.1%;(3)产品持有到期无赎回费……总同定费用:1.2%,年,按月计提,按季支付。”也就是说,无论理财产品最终是赚是赔,这笔固定费用都得出。如果觉得这款理财产品划不来,或者亏本了想提前赎回,对不起,你得支付赎回费。如果这款产品收益可观,赚了比较多的话,对不起,你也得为多赚的部分支付一笔费用。《产品说明书》中有关浮动费用的规定是这样的: “理财计划年化收益率(扣除固定费用后)高于业绩基准,将对高于业绩基准的部分收取30%作为浮动费用。”而其业绩基准是:“本产品成立首日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0.5%”。

  也许,你觉得多赚了点,给点费用也无所谓,而实际上,这款产品还限定了最高收益,《产品说明书》中规定:“当产品净值触及1.15元时,银行有权在8个工作日内终止本产品,以便锁定收益。”即当产品净值涨幅达到15%时,银行将终止产品以锁定收益。最终这款产品实际到期仅获得2.88%,而其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14.41%。

  总之,银行某些理财产品不厚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保证本金安全;无论赚钱赔钱,投资人都必须交管理费;对最高收益有限制。

  难看的理财产品说明书

  很多投资人都会抱怨,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又专业又长,让人眼花缭乱、不可捉摸,难以卒读;有些投资人则盲目相信银行,不愿去认真研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一味相信它宣传的“高收益”,产品买到手后实际操作,才发现实际收益并不像说明书所说的那样高。那么,到底是理财说明书在说谎,还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忽略了一些不该遗漏的信息呢?

  1、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率

  许多投资者一看到“收益率”就头脑发热,直到看到实际回报后才大呼上当。这种营销手段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认知心理——只看见他们认同或追求的。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看到“收益率”三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多几个心眼。要知道,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预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跟踪市场上以往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可以看到,达到“预期”的概率并不高。同时,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率。注意看理财单上的收益率是否是年化收益率。比如,一款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是4%,这并不代表你投资10万元,3个月后能拿4000元的收益,因为这个“4%”是12个月的收益率,即使预期收益到手,投资人也只能拿到1000元的回报。因此,计算收益时应该将收益除以365天再乘以实际投资天数,而不是直接将自己投资额度乘以年化收益率。 如果投资外币市场,则宜谨防汇率亏损引起的收益率缩水,应将投资币种引起的汇率损失计算在内。例如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即使实现了理财单上预期的收益,实际收益也将随着人民币的可能升值而缩水。

  2、名字的秘密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的时候,通常根据理财产品的特点,取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名字。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这样做,一方面让投资者容易接受,与自己熟知的产品相挂钩;另一方面,产品一旦出现争执,实际合同文本还可以为其免责。

  例如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银行向个人发售的、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指各类期权),并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外汇存款。显然,这和我们知道的“存款”有着较大的区别,至少它不具备本金无忧的特点。

  还有一种“双利存款”,这是一种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可获得定期利息和期权费收益。也就是说,双利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加外汇期权。显然,这一产品与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会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时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3、“风险提示”不明显

  我们通常看宣传单时,只会看到那些大大的“收益率”,而很少看见风险两字。而风险虽然会出现在产品说明书中,但出现的位置,要么靠后,要么淹没在说明书的文字当中。但作为投资人,一定要记住,无论哪种理财产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有风险,一定要了解理财产品风险的大小,看自己能否承受。

展开全文
00


本文地址: https://gexing800.com/read-17221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个性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个性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