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点亮黎明的天使

狂乱飞舞2022-06-10  131

导读:她是盲人,却有着最明亮的眼睛;她用最明亮的灵魂,照耀了所有生命中混沌的角落。她引领着这群失去光明的孩子,第一次开始认识自我、第一次开始拥有梦想、第一次触摸到…

  她是盲人,却有着最明亮的眼睛;她用最明亮的灵魂,照耀了所有生命中混沌的角落。她引领着这群失去光明的孩子,第一次开始认识自我、第一次开始拥有梦想、第一次触摸到一种有“色彩”的生活,她用心地把自己的笑容传递给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点亮他们心灵的“眼睛”,她被称为“点亮黎明的天使”。

  纪实故事:点亮黎明的天使在西藏拉萨市江苏路一条小巷的深处,有一所藏式院落。每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庭院的时候,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就会准时响起。有时候,孩子们还会站在阳光下齐声歌唱,除了藏歌,还有汉语歌和英文歌。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暖暖的,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这群活跃在光影里的精灵,拥有和我们一样美丽的眼睛,却看不见光明。

  萨布瑞亚·田贝肯(Sabriye Tenberken),这位来自遥远德国的盲人女子,一手创立了“西藏盲童学校”——西藏第一所盲人学校,也是拉萨唯一的盲童学校,让孩子们免费接受教育,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了藏盲文。拥有300多万人口的西藏,大约有1万余名视力障碍患者,然而10余年间,西藏第一批能够阅读的盲人,都是从这所盲童学校里走出来的。

  “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

  1970年,萨布瑞亚出生在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小镇。两岁时,她被诊断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那年,她美丽的眼睛里再也映不出世界的鲜艳,她被送进了盲人学校。疾病熄灭了萨布瑞亚眼中的光明,却吹不灭她心中的希望。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萨布瑞亚不仅完成了在盲人学校的功课,还顺利地考入了波恩大学。

  大学期间,萨布瑞亚学习了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她还选择中亚学作为研修专业,在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下学习了藏文。她发现藏文在全世界没有盲文,她很难想象离开阅读盲人将会过怎样的生活。她产生了开发藏盲文的念头,并根据盲文的特点和藏文字节构成的特点,开始开发比较可行易学的藏盲文。

  1997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萨布瑞亚到拉萨旅游。她喜欢这座沉浸在历史与信仰中的圣城,虽然看不见,她仍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和闪耀着金光的寺庙,还有那些三步一叩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旅行中,萨布瑞亚特别关注盲人的生活处境。刚到西藏时,她发现这里的很多人歧视盲人,粗鲁地叫他们“夏果”(藏语,意为“瞎子”)。她还知道了一个令她震惊的事实:在很多藏民的心里,盲人是因为前世造孽而在今世受到神的惩罚,恶灵驻进了身体夺走了光明。因此,盲人在当地象征着一种厄运,有的刚生下来时就被溺毙,活下来的也在周围人冷漠甚至残酷的对待中,体会不到一点做人的尊严。

  萨布瑞亚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留在西藏,给雪域高原的盲童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当她把这个念头告诉她在西藏结识的外国朋友们时,他们都认为她的想法太离谱、太不现实了:“你是盲人,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盲人只是看不见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愚蠢、我们的手脚笨拙。”这是萨布瑞亚在告别光明世界后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一种信念,她坚信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这也正是她只身到拉萨旅游的原因。“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

  唯一支持她并认为她能从事这项工作的,是她在旅途中邂逅的荷兰人保罗·克朗宁(Paul Kronenberg)。保罗那时正在日喀则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医疗项目工作,之前他曾在非洲从事过儿童救助的志愿工作,他愿即刻加入。

  萨布瑞亚的构想也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德国政府给了她赞助,办学计划迈出了第一步。

  不久后,萨布瑞亚和保罗结为伉俪,这对志同道合的有情人开始了创办盲童学校的艰难之旅。

  “我无法让他们看到常人的世界,但要让他们体验到心灵的光明。”

  1999年6月,萨布瑞亚的盲童学校终于建立了。最早的盲童学校由两间帐篷组成,经过夫妇二人艰辛的努力,一座藏式的拥有一个庭院和一个后园的两层楼建筑拔地而起。萨布瑞亚和保罗以及盲童们,有了自己的宿舍、教室和办公室。

  因为很多家庭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盲人,所以一开始学校只有6名学生。萨布瑞亚频繁出入西藏各个牧区和农庄,走访了许许多多的盲童家庭,动员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

  她找到的第一个盲童叫索朗本措,是一个女孩,因为遭受歧视与欺负,她的性格十分自闭,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坏人。来到盲童学校后,小女孩找到了安全和快乐,慢慢变得自信,越来越自立。

  和索朗本措一样,很多孩子刚来盲童学校时,都表现得很害羞、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家长也认为孩子们到这里不一定能改变什么、学到什么,但时间久了,他们发现孩子们慢慢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当被别人骂成“姑巴”(藏语,意为“傻子”)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报以一笑,并回答:“我不是傻子,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或者干脆予以回击:“我可以在黑暗里读书,你行吗?”他们有时还会骄傲地反诘:“你会汉语吗?你会英语吗?你会电脑吗?”盲童们的父母也开始变得乐观自信。

  盲童学校的孩子年龄差距很大,小的只有几岁,大的却已经十七八岁了。学校按照学龄分为老鼠班、老虎班和兔子班,这3个班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班。萨布瑞亚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年龄小的孩子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年龄大的则学习按摩和手工制作等常用技术,但这些孩子都会共同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这些孩子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还有学生被送到英国留学。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自己民族的语言,萨布瑞亚在布莱叶盲文基础上创造出藏盲文,自己发明了藏盲文打字机,逐渐培训孩子们的指感,教会他们盲文阅读和打字。除了年龄特别小的,这里的盲童大都可以读、写、使用盲文打字机和盲人电脑,用汉、藏、英3种语言进行日常交流。

  在盲童学校,孩子们不仅接受初级教育、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还可以选择音乐、美术、盲人按摩、手工编织、医疗看护等一些适合盲人从事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数百公里之外,位于日喀则盲童学校的农场里,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着各种技能,织地毯、打毛衣、放牧、种地、挤牛奶,甚至还有孩子用从荷兰学到的技术制作奶酪。

  “我仅仅是这份爱心的一个倡导者和传递者。”

  在引领着失去光明的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的同时,萨布瑞亚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自强而善良的盲人女子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孩子们尊敬她,因为她让他们认识了自我,让他们的世界有了梦想;家长们尊敬她,他们说萨布瑞亚和保罗就像孩子们的母亲和父亲一样。

  因为萨布瑞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2000年3月8日,萨布瑞亚获得了“国际女性俱乐部”颁发的“诺格奖章”;同年,她获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邦比文化奖章”;2006年,因为对西藏盲人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萨布瑞亚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2009年,萨布瑞亚成为旨在表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并有着杰出贡献的外籍人士的“中国因你而美丽”13位获奖者之一。

  萨布瑞亚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人们称她为“点亮黎明的天使”、“当代的普罗米修斯”、“现代的白求恩”。微博上一条有关萨布瑞亚的帖子下面有这样两句简短又精辟的评论:“德国不光有奔驰、宝马、奥迪,还有天使萨布瑞亚。”“这个盲天使让我们羞愧,我们拥有着数千亿的公款消费账单,却将失明的孩子丢给了她——一个外国盲女。”

展开全文
00


本文地址: https://gexing800.com/read-17979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个性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个性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