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代著名宰相杨士奇,从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逆袭成五朝元老,他是怎么做到的?最后,他又是怎么被坑爹儿子给害死的呢?
杨士奇,名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一岁丧父,母亲后来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因此改为罗姓。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继父罗性发现。罗性没有生气,反而大大赞扬了士奇的志气,并恢复了士奇的杨姓。
随后,罗性得罪了当朝权贵,被发配到陕西戍边,病逝于陕西,杨士奇就和母亲回到德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他一边教书一边侍养母亲,游走于湖北、湖南等地。
建文年间,建文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便以史之才推荐了杨士奇。
杨士奇因此而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不久,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了杨士奇的答卷,当即便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奏请将杨士奇列为第一名。
杨士奇的才能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他依然担任编纂官一职。
后来,明成祖朱棣即位,杨士奇当上了翰林院编修,不久后就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几个月后又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朝廷选拔宫僚,杨士奇被任命为左中允,三年后又升为左谕德。
杨士奇的为官之路平坦顺畅,这与他谨慎的行事作风有很大的关系。官场如战场,稍有不慎就容易招惹杀身之祸,杨士奇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回家从不说公事,即使至亲也不知道他每天都干了些什么。
而在明成祖面前的时候,杨士奇举止恭慎,谈论政事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处理同僚关系时,杨士奇总是愿意帮忙遮掩同僚的小过失,广结善缘,不轻易得罪人。
当时,太子朱高炽经常在成祖在外征战时留守监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等人都是辅佐太子之人,他们都深受成祖信任,是太子的左膀右臂。
汉王朱高煦军功累累,想夺取太子之位,多次离间成祖与太子的关系,多亏了杨士奇等人从中调和,才没让朱高煦的奸计得逞。
后来,成祖听闻了汉王的种种不轨行径,并询问杨士奇等人,其他人没有回答,只有杨士奇站出来说话,他说:“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
一针见血的指出汉王的确心怀不轨,再后来成祖查明实情,削了汉王的两个护卫营以视惩戒。
明仁宗即位后,杨士奇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君臣之情十分深厚。只可惜仁宗在位十个月就病逝了,之后是明宣宗即位,杨士奇仍然位极人臣,且深受宣宗宠信。
宣宗之后是九岁即位的明英宗,当时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
杨士奇历经五朝,位极人臣,身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最终却因儿子杨稷施暴杀害数十人而羞愧不已,以老告辞,伤心忧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