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是明朝末年官员,为官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在熊廷弼经略辽东之时,袁应泰为巡抚,能保证军中各项物资的输送。熊廷弼被罢官之后,代为经略,与袁可立、袁崇焕等人并为“武三袁”,又称“辽东三袁”。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高中进士,为临漳县知县。在任期间,主持漳水长堤工程,修建堤坝以防水患。调任河内之后,又组织群众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在袁应泰的主持下,县内水利设施逐步完善,灌溉良田数万顷。袁应泰也因此政绩显著,升任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后又任淮徐兵备参议。
袁应泰到任之时,正好遇见山东遭灾,百姓流离失所,缺衣少食,路由饿殍。面对这种惨状,袁应泰当机立断,开设粥厂救济灾民,甚至将额外税收及漕折银数万两全部用来赈济。袁应泰此举放到今天,没人会说他做的不对。这样一个爱民护民的好官,应当受到嘉奖。
但是在当时,袁应泰的所作所为,根本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虽然是用作灾情救治上,但是却也违背规定,所以最后在户部的弹劾下,袁应泰称病归乡。
几年后,袁应泰起复为河南右参政,奉命到永平治水。当时后金军队屡次进攻边境,袁应泰在治水之余,抓紧时间训练士兵,修备武器,准备粮草。当时经略熊廷弼对袁应泰十分欣赏,对其多有提携。
泰昌元年,袁应泰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周永泰巡抚辽东。不久之后,熊廷弼被罢官,于是他又代为经略。接手重任之后,上书明熹宗:“誓与辽东相始终,更愿文武诸臣不怀二心,与臣相始终。”
袁应泰这么一表忠心,在明熹宗这儿印象很好,专门赐给他尚方宝剑,允许他便宜行事。袁应泰得到皇帝支持后,当即开始整顿军妓,杀贪将何光先,罢免大将李光荣及以下十余人。
袁应泰随后又做战斗准备,决定用兵十八弯,收复抚顺。
袁应泰虽然为官清正且精明能干,但是兵事却并不是他擅长的。在经略辽东之时,待下宽容,更改了不少熊廷弼制定的规章制度。熊廷弼本人御下严格,法理不容,军纪严肃,将部队整顿的井井有条。袁应泰与之相比,相差甚远。
当时蒙古正好遇到灾难,许多灾民到关内乞讨。袁应泰当时主张收容这些灾民,认为如果不收留他们,将来这喜人很可能会投靠后金。如今收留他们,还能增加兵员。
袁应泰想的很好,用这些蒙古人帮助明朝对抗后金。但是这些人中却又不少的奸细和品德低劣之人。收容的这些人,有很多暗中奸淫掳掠,给关内百姓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百姓深以为苦。
当时民众议论纷纷,都表示反对。但是袁应泰将这些反对的声音都给压了下来,一心走自己的路。事实证明,袁应泰这手,的确草率了。后来后金军队来攻,投靠的蒙古人之中,果然有后金的奸细。明军几员大将,都是因为这些奸细暗害而死。
后金与明军相遇,因为这些蒙古人作祟,明军伤亡惨重。将士纷纷出逃,寻找生机,明军一团混乱。眼见如此,袁应泰悔不当初。然而大势已去,最后他自缢殉国而死。
袁应泰死后,妻弟姚居秀也跟着自杀,仆人唐世明抚着袁应泰的尸体大哭,放火烧楼而死。朝廷听闻此消息后,下令追赠袁应泰为兵部尚书,并隆重祭葬,封其子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