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
可是现实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调皮捣乱不听话时,爸妈们还是会忍不住心里的无名火,“你再不听话我生气了啊!”
或是直接就朝孩子发火。
01
用“生气”来让孩子听话,危害大
表面上看用“生气”的方法确实能镇住孩子一时,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绪控制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龄小,看到父母生气会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极的性格,自卑、忧郁、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与人相处。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低。
为了不惹别人生气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内心充满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爱学着父母生气,硬碰硬,生闷气不理你,到时候就更拿他没办法。
02
温和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些家长吐露心声:“我也不想发火啊,可是不这样做管不住他呀。”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发脾气才起作用呢?
有理不在声高。
父母总是企图以高压态度、大喊大叫让孩子听话,是不是一种欠缺教育方法的不自信表现呢?
其实,温和的态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比父母生气,大喊,愤怒,暴躁,强逼,威胁,恐吓等的方式还要强大。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比威力,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
北风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风,行人却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紧;
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感到热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应注重顺应孩子的内在需要,启发孩子自我反省,从而让孩子达到行为上的自觉。
“寒冷”的“生气教育”,只会让孩子把内心封闭地更紧。
当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别轻易生气,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改变:
1. 冷静下来,控制情绪。
面对孩子不听话、犯错,重点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
情绪的发泄只能满足自己一时之快,对于解决根本问题没有积极的作用。
有时反而会让孩子混淆重点,只关注到大人的情绪而非自己的行为。
所以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而坚定的语言和声调来和孩子沟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最大程度听进去大人的话。
2. 针对行为而非人格。
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时,父母关注的应该是行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语言去评价孩子,例如“你怎么这么笨”“真是磨叽”。
并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希望让他行为做出改变只是为了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或是让爸妈开心。
孩子毕竟处于成长期,犯错是常态,作为父母不要一双眼睛总盯着孩子,什么小错误都要扣出来教育一番,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可以适当通融。
平时对孩子正面的行为多一些“人情味”的赞赏,表扬的力量会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3. 别对孩子的言行妄加评判。
孩子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动机,并能反映出他内心的需求,这是我们要去努力理解的。
孩子某些行为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或者在他们的世界是合理的,可是大人往往只会用成人的观念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总爱把事情往坏了想,往严重了想。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时,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伤害了孩子单纯善良的心。
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尊重,多交流,要学会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采取最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4. 与孩子积极互动。
其实孩子表现不好,只会生气的父母选择的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正面、积极的互动。
比如孩子就是不吃饭,爸爸可以采用滑稽搞怪的方式,在旁边扮演孩子喜欢的动画电影人物:“我是巴斯光年,好好吃饭的孩子才能和我并肩作战哦!”
这种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互动的方式,既能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又能将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孩子的心情也会随之产生好的变化,自然而然就乐意听父母话了。
5. 伤害了孩子及时道歉。
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里面,暴脾气的陈小春总是忍不住对孩子生气,在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之后,就会立刻跟孩子道歉。
这种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观众一致好评和称赞。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伤害了孩子,要及时跟孩子道歉。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对自己当时的表现不满意,但是爱自己的心永远不变。这样才不会损坏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没有绝对教不好的孩子,也许孩子很多事情总是做得不尽人意,但做为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孩子的时间就是用来慢慢体验世界的,家长不必过于焦虑,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给自己静下心思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的机会。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亲情文章 靠生气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不该犯的错”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