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的小巷,藏在喧嚣、繁华的闹市里面,清静而行人稀少,好似旧时光里的美人,斜靠着椅子慵懒地打着盹儿。灰暗的小巷里,多数住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半掩的房门里,喜欢清静的老人静静地坐着,喝着茶,守着收音机,陶醉在黄梅戏和小庐剧的唱腔之中;喜欢热闹的老人则不然,四五个人聚在一起,麻将打得哗哗作响。偶尔到来的年轻人,多数是来看望老人的,匆匆地来,匆匆地走,生怕惊扰了小巷平静的梦。
睡梦里的小巷,时常会被一声悠长地吆喝吵醒:“磨剪子嘞,戗菜刀”、“麦芽糖,刚出锅的麦芽糖”,颤悠悠的担子伴随着吆喝声,有节奏地晃动着。巷子狭长,余音袅袅。听到吆喝,时常有人打开门,或主动从沿巷的小窗探出头来,和挑担的师傅为五角、一元而讨价还价,之后才慢腾腾地拿出菜刀、剪子,交给师傅打磨。家有小孩的人家,偶尔会买一些麦芽糖,让孩子尝尝鲜。但习惯超市零食的孩子,对拿在手里的麦芽糖,迟迟不愿放进嘴里。的确,少了包装的麦芽糖像极了古朴的老巷,缺少华丽的外衣,但实在、没有虚头。
一段悠长的小巷,就如同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寒来暑往,静静地伫立在小城的一角,随岁月渐老。
小时候,我清晰记得,外婆家住在操箭巷,巷子很长。临北的一面是围墙,青砖垒成。风吹日晒,砖体开始脱落,青一块、白一块的。围墙上杂草丛生,有时候还开有小花,引的蝴蝶蜜蜂等小昆虫飞上飞下。巷子里有一段石板路,下雨的时候,水滴落在石板上叮当作响。外婆家在巷子的里弄,进去有一个院子,要迈过一户姓周的人家。房子是老式的,窗户很小,房间幽暗,印象最深是房屋内的顶棚,铺有青砖,还开了天窗,阳光从天窗射了进来,形成一个光柱,明晃晃地。
外婆告诉我,“操箭巷”与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关。在巷子不远的地方就是戚家祖宅,原先巷子东边是有土台的,戚继光在家的时候,经常组织一帮年轻的后生在这里练习刀箭,演习阵法。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把此巷称作“操箭巷”了。
巷子里人来人往,外婆怕我乱跑,吓唬我说:外面有老拐子,看见小孩子,往麻袋里一装就拐跑了。不过,我是不怕的,操箭巷的每一个角落都熟悉,到吃饭的时间,有时候故意躲起来让外婆找,窄窄地的巷子里,外婆着急地来来回回地寻找,不停地喊着我的小名。看外婆真急了,我会猛的跳出来,大声喊到:“我在这”,吓外婆一跳。往往我会轻轻挨上一巴掌,不过外婆的巴掌是温暖的,仿佛是对我成功躲过大人寻找的一种奖赏。
外婆的针线活很好,记得她有一套做鞋的工具:锥子、吊麻绳的猪大腿骨,以及木头做成的和人脚一样的鞋撑。纳鞋底是件辛苦活,外婆纳的鞋底针线均匀,经久耐用。但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穿外婆做的布鞋,总觉得没有其他同学买的鞋洋气。母亲很生气,骂我不听话,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有一次,母亲拉我到外婆身边,让我看看外婆的手,上面有好几个血眼子,是外婆眼不好,纳鞋底时不小心扎伤的。
……
外婆去世多年了,坟,埋在山脚下。春上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去祭拜外婆,金灿灿的油菜花肆意绽放,花香氤氲了田野,我的眼角却不自觉地湿润了。老巷,老屋,外婆,幼时的我……如烟的往事,穿梭时光隧道,一幅幅画卷在我的脑际飘来荡去……想来,孩子一定会听我讲述外婆的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心情随笔 时光老巷”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