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能花钱的,就不要花时间”?
最近知乎上这个热门话题突然爆红,无数大V在这个问题下口诛笔伐。
崇尚精英主义的人认为,能用钱来买时间的情况其实是划算的,因为你花费的成本不是现在的时薪,而是可以在未来创造的真正价值。
或许对于那些动辄分分钟就几千万上下的人来说,时间确实比金钱的价值要重要,因为从量级上来说,时间相比金钱确实是稀缺资源。
或许这就是知乎网友口中的“富人思维”吧——富人都是花钱买时间,穷人都是花时间省钱。因为富人会把花大价钱买来的时间,发挥出更多的利用价值,而穷人看起来是节约了金钱,但却因此失去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不然那些“坐飞机头等舱,打滴滴专车的人都在路上分秒必争地工作”,“科比看到凌晨四点钟的太阳”的故事要讲给谁听呢?
而另外一部分重视个体需求的人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用钱把自我从繁琐的工作中解决出来,花钱其实是一种寻求解放自我的方式。
的确,经济的独立会把人从繁重复杂的低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花钱可以买到的不只是时间更有服务,因而各种打车、外卖、按摩、保洁服务的场景就频繁涌现了。就拿打车说事儿,能打专车就绝不花时间走路,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还能享受到高逼格的服务,把精力用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上,还有比这更值得的事儿吗?
还有一波更形而上的观点认为,从生命长远的角度来看,花钱其实并不是“买到了时间”,而是“赎回一些本该使用的时间”。
更有甚者,把生命当做一场投资,所以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花时间还是花钱不过是长远投资和短线投资的差别,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便可以解释为何老年人勤俭节约,而年轻人却愿意花钱买时间了。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新老群体,在金钱和时间观念的冲突。年轻人普遍有后物质主义价值倾向,比起金钱他们更追求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许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则认为金钱比时间重要,因而宁可多花时间而不愿意花钱。
这种代际差异投射在金钱观上很能说明一些社会现象:老一辈人要提前好长时间出门去便宜但很远的地方下馆子,而年轻人则就近选择;老一辈人每隔2天就耗时半日,坐免费班车去十几公里外的菜市场买全城最便宜的菜回家,而年轻人则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足不出户轻轻松松动动手指就能在家下单。
有一个知乎网友就在话题下表示,父母拉着自己当司机,跑遍各大商场购物花的时间,乘以他正常时薪作为成本的话,绝大多数日用品都是直接买比货比三家更划算。在被时代日益刷新认知,价值观被阶段性重塑的大环境驱动下,时间成本是年轻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其实,18岁以前,人的三观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给的,所以当刚刚工作,融入大城市的某个小社会群体中时,难免就会遭遇自我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冲突。来到大城市后,曾经在小城市里安稳度过一生的想法,被大城市旖旎绚烂的梦想所粉碎,宁愿流连于此,感受时间与金钱的博弈,自愿成为阶级流动的砝码。随着收入的增加,经济的独立,个体状态的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也随之不断的变化,被周遭的环境所重塑,因而我们宁可多花钱,去更追求品牌,追求概念,追求服务,追求品质感,追求仪式感,也不愿意委曲求全,这无非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物质或精神的收获。
有趣的是,很多在大城市生活了很久的年轻人,通常会发现,当自己回到原有的故乡时,便再也无法掌握自己与故乡的人事物的沟通界面,尤其是在钱和时间的问题上,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再也无法再被打回原形。或许这种格格不入正是我们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远离家乡必然的归宿。
有些时候,花钱节约时间带来的绝非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更可能会有情感上的意外收获,对于大多数的年轻群体来说,挣钱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或许我们更在意的其实是能否在赚钱或者花钱的过程中得到感动,刷出存在感,获得安全感。这种感动可能是烈日炎炎下等车,上车后滴滴司机递过来的矿泉水,加班完打滴滴专车回家路上车内的片刻安宁,也可能是落在车后座上,心急如焚但最终失而复得的iPhone8手机。在这个复杂又残酷的世界里, 时间和金钱是最容易被物化和量化的东西,所以偶尔我们也希望,用一点点温情的附加值,融化这冰冷的等价交换。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曾写道: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或许现在认真工作,疯狂加班的意义,就在于早日赎回人生,从而奔向更大的自由吧。感激这个时代,让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有随时随地犒劳自己的机会。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网络文摘 此时此刻的每一个加班,都是在分秒必争地赎回人生”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