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有忧伤的心情。”乡愁,其实是一种别样情绪,它酿造一些甜蜜和苦涩,却总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醉意。于是,油然想及,春节不就是一道浓浓的乡愁吗?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距离。
余光中先生说过:“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春节,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春节知乡愁,它让一串串眷恋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每临春节,不知有多少人,至迟在年三十这天匆匆赶回家。为的是一顿年夜饭吗?真正的动因,是为了合家团聚,是为了尽孝,是为了排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春节,在车站、码头,该有多少友情亲情的欢聚,该有多少归心似箭的热切,以至在每一个村口街口路口门口窗口,有多少踮起脚尖的痴情守望,多少喜泪交集的真情拥抱。
每每临近春节,各大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都是民工返乡的画面。每一幅画面的定格,总是那般充满视觉冲击力。那场面,太宏大了,也太感人了!宏大是因为春节文化,感人是因为合家团聚的精神内核。我不禁生出如此感慨:世界上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斯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到故乡,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抱憾,所有的喜欢,都盛在春节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
自然,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我始终相信,当热泪与心声交织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体味到他们身上那份难以释怀的乡愁。事实上,这不就是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所在吗?哲人说过,春节就是乡愁的壳,乡愁就是春节的魂。有了春节,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绵长的呼吸,从容而又有幸福的欢笑。其实,说白了,过春节的问题不就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吗?春节是不可复制的。尽管国外有圣诞节,且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但国外的圣诞节终究替代不了中国的春节———毕竟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有差异,文化情感也不一样。诚如李汉秋先生所言:春节“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人心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却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磨。这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春节,可以随意被圣诞节取而代之吗?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而今因为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而不免让人感到年味的渐行渐远。对春节更多一份念想,我们就能挽回更多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亦即丰富春节“符号”,乃当务之急。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如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年夜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节目,正是它们营造了年节的气氛。或许,诸如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加以淡化,铺张浪费也应该减少,但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必简单加以禁止,而是应正确加以引导。否则,一旦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俗项目被取消,潜伏其背后的则必然是群众热情的消退,以及年味的淡化。
自然,寻求“年味”,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的丰盛,更应追求精神的丰美。精神的丰美,说到底便是要营造温馨、和谐、快乐的氛围。否则,仅有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春节,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从童年开始,在我们的内心,春节恍如一泓灵动的清泉,似乎总蕴藏着浓情厚意,饱含着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守候,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作为炎黄子孙,踏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节奏,我们更有责任让古老的春节勃发新的生机活力并走向世界。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之时,我们更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稳固保持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事实上,我们也更有信心期待。毕竟,春天的节日,蕴含着希望,倡导祥和、和美、和谐,这种崇高自然与和平的属性,是全人类所热切渴望的,这必将是春节走向世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经典短语 春节是一道浓浓的乡愁”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