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观后感
农历八月十八 ,是一年一度的观钱塘江大潮的好时节,也是杭州市民的热闹日子,而我,一个来杭工作的外地人,也来凑了昨天的热闹。
。
。
站在钱江三桥之上,看潮起潮涌, 是一种享受,那是柔和与力量的完美结合,那是线与面的立体交叉,被风卷起的江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站成一堵水墙,他们欢快的奔腾着,向着我们这些观潮儿展现着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勇敢,我似乎也被感染了。
迎着风,追着浪,我也在岸边狂奔起来,追逐他们的脚步,追逐他们的快乐。
然而,我却是孤单的,如此多的观潮的人们,不再看气势磅礴的潮水,转而看我, 有的在私语,有的在笑,有的在指指点点,有的在喊:“ 哈哈,快看,那边,追着浪一个劲的疯跑,不知道那根神经错乱了。
。
。
” 然而,我多想与潮水做伴,加入他们行列,与他们共舞,与他们同欢,勇敢的向着前方奔腾着,奔腾着。
。
。
观完钱塘江大潮的读后感250优文
我国最大最的潮汐是钱塘,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钱塘潮至迟于东汉形成,观潮风俗出现在东晋,出名于南北朝,唐时十分猛烈,宋代观潮成规模.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唐代孟浩然在他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曾经这样描述钱塘潮“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刘禹锡也在他的《浪涛沙》里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白居易在他的《忆江南》中说:“江南快,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重游?”同时在他的作品《潮》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可见,钱塘潮久负盛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著名的钱塘江天文大潮的最佳观潮期.
观潮读后感50字左右
今天,我们学了<<观潮>>这一课,课文中强调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和壮观,而我认为钱塘江潮不仅有它雄伟、壮观的一面,也有它残酷、无情的另一面。
2002年秋的一天,许多游客去观潮,观潮台上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潮水来得如此猛烈,汹涌澎湃的浪潮像一群恶狼一样猛扑过来,前面的游客没有任何反应就被无情地“吞食”了,后面的游客刚产生逃跑的意识,恶狼已经扑了上来。
那一天50多人的生命结束了,他们都是无辜的观众,却被永葬江底。
钱塘江潮的确很壮观,但它的背后仍有一层黑暗的阴影。
这就像人一样,人有漂亮的、帅气的、有著名的,有......但每个人的影子终究还是黑色的。
钱塘江观潮 杨洋读后感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年一度的的壮观景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有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文章通过对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生动描写,如:闷雷滚动、水天相接、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汇,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是如此的雄伟壮观。
通过读这篇课文,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
真不愧为,大自然像魔术师,她的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