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内人大多数人拥有一个美国梦,渴望拿到一张绿卡。但我们所知的美国,也仅限于其向国内倾销的部分光鲜亮丽。实际上,除了电影里如梦似幻的灯红酒绿,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被掩盖了的世界。
就像再亮的灯光,都会隐藏着阴影一样。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巨头的美国,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它也并非向各国倾向的那样光鲜亮丽。
为了了解那些被政府掩盖的事实,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潜入底层,分别在佛罗里达州、缅因州、明尼苏达州从事各种底层工作,渐渐挖掘出“在这个国家,那些做着基础工作的人们,只能拿到低于生存标准的薪资。”的真正原因。
在本书的“前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芭芭拉在三个州的经历,发现那些底层人“做着一份累得自己腰酸背疼却只有最低报酬可拿的工作,所赚的钱还不够支付房租、交通费和食物费。”然而,“只有那些身强力壮得足以做两份工作,或是能与别人合租房子的人,才能够生活得下去。”
对美国穷人而言,正是高昂的房租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在资本家的残酷运作下,地产不断上升,穷人住不起,只有被不断地赶到边缘地区。在“前言”中,作者波莉·汤因比指出,这正是其与欧洲体系福利国家的区别之处。
02
在经济学中,有个叫“物以稀为贵”的常识。也就是说,当商品供少于求时,商品价格上涨。在以劳动力为商品的市场中,当劳工在供需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时,难道劳动力会成为主导地位么?
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
穷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市场模型。因为太穷了,不敢冒着忍饥挨饿的风险去挑剔,并不愿意浪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对工作挑挑拣拣。
因为他们生存都难以为继,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不得不忍受冗长的申请,甚至羞辱人的测试。正因为如此卑躬屈漆,所以对市场难以构成较大的冲击。
在官方,虽然都有数据显示阶层的收入状况,但冰冷的数据却代表不了底层人的真实生活。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本书作者巴拉拉·艾伦瑞克亲身探索繁华美国深深掩藏的伤痛。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书写《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打工回忆录,原汁原味地展现“我”是如何从事餐饮、家政和零售等工作。在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笔下,我们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真实世界,和一群充满血肉的劳动者。
03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这是贯穿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在读此书过程中,你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答案,作者芭芭拉隐藏身份和地位,潜入美国底层社会,体验穷人是如何挣扎求生。并且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同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更真切地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存状态。
芭芭拉最终发现,在美国拥有数百万人在底层工作,却只能赚得约六美元的最低时薪。终日如此忙于生存,甚至有人身兼数职,却依然徘徊在生存线上,又如何能让他们走向成功?
然后,这不仅仅是美国底层的故事,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然而,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么?答案显然不是,有种贫穷比贫穷本身更让人无奈。那就是精神的贫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网络文摘 为什么会一直穷下去?”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