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的某个下午,信阳某高中内,语文课上一阵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老师说:“谁有手机,自觉出去。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没人回答。
过了一会手机又响了。
手机主人黄同学再也憋不住了,自动走出教室。
课后,语文老师把黄同学带到办公室批评了一番,又叫他给父亲打电话。结果,黄父亲来到学校之后,带着一身酒气和满嘴脏话,竟然将语文老师痛打了一顿。
类似的事件,最近发生了不少:湖北赤壁某初中老师,批评了逃课去网吧的同学,结果学生索性离家出走六天,老师苦寻之下才找回来;安徽亳州某初中课堂上,老师令学生交试卷,学生不交,最后几个学生还纠合成一团动手打老师;
……
难怪连《人民日报》都发表评论说:“这年头,老师都不敢批评学生了!”
以上这些,当然都是极端的个案。但却引出了现今如何教育子女的反思。
此前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内,学校是绝对主导,对处理学生有极大威权,过度压榨学生自由时间、甚至体罚学生。
有鉴于此,近年已经开始有很多人提倡“快乐教育”,要保护孩子,还孩子以幼小的尊严、自由学习的快乐。
家长出于爱犊之情,也偏向于宠爱孩子,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不仅在家里是“小皇帝”,到了学校也受不了老师的指指点点,一不小心,玻璃心碎一地,寻死觅活并不罕见。
总之,一切以孩子为先,更确切地说,以孩子感到快乐为先。
但是,著名学者钱文忠早就发出呼吁:教育里面有痛苦的成分,不要给孩子让步!
他提起英国的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也就是劝说无效,可以直接动手。
我们只看到西方教育中人性化的一面,羡慕他们的孩子下午两三点放学,作业超少,而最重要的作业就是让家长陪自己玩耍、嬉戏,感受生活;我们只看到西方教育中的鼓励教育,无论孩子考试多少分,家长和老师给的都是一个鲜红的苹果,以示奖励。
于是,我们学会了人家的形式,却抛弃了教育的精神。我们强调的快乐教育,往往矫枉过正,变成了只要快乐,而不要教育。
田田是留美高中生,来美国之前,她就已经听过美国学校的自由:早上八点钟上学,下午三点钟就可以放学了。
可是当她进入美国的学校之后,她有点吃惊了:她听到的传闻是真的,不过是对于小学生而已。
美国的中学,疯狂程度一点都不比中国的中学弱。
在一本叫《梦想的学校》的书里,记录过美国高中的典型生活:4个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学生疯狂学习,为了拿到最高绩点4.0,甚至有每天只睡4个小时、喝4杯拿铁咖啡的。
而田田的中学生活是这样熬过来的:
下午三点虽然放学了,但是作业量巨大,有一次为了研究美国奴隶制的问题,她完成了一篇17页纸的小论文;
考试的时候有七八十道选择题,老师虽然说过不需要死记硬背,但面对长得那么像的各项答案,不下死功夫记忆怎么顶得住;
美国中学的自由在于你可以自由选课,但是大学招生的时候,如果面试官见你选的都是容易学的课程,觉得你并没有挑战自我,常春藤名校估计也与你无缘;
美国中学生也要参加大量培训班,目的是挖掘特长,在大学面试时增加谈资;
……
“为了孩子的前途,美国家庭拼教育的劲头丝毫不输给中国家庭。”
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是使人获得有目的的快乐。”
真正好的教育,也许不必过分依赖考试成绩证明自己的优秀。你可以很快乐的学习,但你的快乐必须是有结果的。
比如,你快乐地享受音乐训练,你长成了音乐家;
你快乐地探讨辩论技巧,你长成了演说家;
你快乐地进行私人写作,你长成了小说家;
……
你可以成为任何人,但你必须得成人。
我们引入“快乐教育”这些概念,纠正应试教育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偏重,十分有必要。但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否定自己的无知和幼稚,长成身心健康、思想独立的人。
而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
孩子没有自制能力,放任自流只会让他们沉溺于“无目的的快乐”。因此必须有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外在作用,引导他走上学习的道路。
一旦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习惯,懂得了自我成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价值,从而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才可以真正退居幕后,不必操心。
因此,在让孩子自由飞翔之前,先要帮他们把翅膀长硬,才算对得起他们的青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励志文章 成功的教育,先“痛”后“快””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