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总有很多感想,想着过年,有好的吃,也有好的穿;想着端午,过端午节,还有好看的龙舟赛,特别是端午节的粽子,总感觉到儿时的粽子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酥。提起粽子,总是难忘儿时所吃的粽子。
从记事起,每当到了端午节,家里再忙也要包粽子,而我总想在端午节饿馋馋地饱吃一顿粽子。
记得每当到了端午的前一天,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总是要忙到深夜才将粽子包好,由于生活条件,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已家里种的,捆绑的棕绳是在自己家里的棕树上砍的,粽子叶是和大人们一起上山摘的,尽管摘粽子叶是很辛苦的事,可是,为了能吃到粽子,也不怕路远难行或有刺什么的,只要想起能有粽籽吃,就有说不完的劲。
由于白天都有农活,包粽子自然就只有晚上了。
有一年,我们几姊妹特地看着母亲包粽子:母亲先是将那干净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的盆子里,然后再倒入水,用手揉搓,慢慢地,糯米变得白胖胖的了。这时,我们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用水浸泡和揉搓,母亲说,水浸泡和揉搓是为了除去糯米外面的米糠,揉搓可以将米揉白一点,母亲还说,糯米如果浸泡久了,就会发软、变粉而洗不白了,想不到包粽子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也许这就是儿时觉得粽籽好吃的原因吧,我在心里想。母亲把糯米洗好后,就用一个竹筛子把糯米装好,把水流干,然后把事前撕好的棕树叶捆到椅子上,准备好粽子叶,便开始包起粽子来。
儿时的粽籽是很纯的粽籽,糯米里什么也没有混合,只有清一色的糯米。看着糯米在母亲的手里那么活跃听话,不一会就包起了一个。看了一会,我们几姊妹便睡着了,直到第二天,香喷喷的粽子迷醒了我们几姊妹。
然而,大人们却早早起来,开始煮粽子,用大锅、用好的柴火,还特意从鸡窝里捣出母鸡刚产下的鸡蛋,一年也只有端午节能吃上鸡蛋。到底是节日,天下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要不,平时大人们早就走到鸡窝边,捣出还有余温的鸡蛋,同以前检的放在一起,数一数,看是不是够起了10或20个,好积起上街去卖——还有很多要买的东西就靠这些鸡蛋了,哪里还舍得吃?
还在睡梦中便感觉到了父母清晨煮的粽子已是香喷喷的了,那种清香朴鼻是没法让我们几姊妹再入睡的。“粽籽熟了啊,吃粽籽了啊”,我们几姊妹便纷纷地嚷起来,来不急洗手洗脸,便直冲向灶边,便吵着要吃粽籽。
为了这顿粽籽,父母不知付出好多好多的辛苦。
“就你们饿,嘴馋,都还没有煮好。”母亲说:“还要煮一会,就是煮好了,都还要在锅里润一润,这样吃起来才软和”。几姊妹便慢腾腾地洗手洗脸去了。
母亲喊了声:“粽籽吃得了。”几姊妹便一窝峰地跑向灶边,抓起热气腾腾的粽籽,解断棕叶绳,撕开粽籽叶,白晰晰的粽籽还冒出热气,张开大嘴狠狠咬上一口,芬香顿时溢了满口,软软糯糯,爽爽滑滑,太好吃了。
家乡的粽籽基本上都是用一张棕树叶捆绑的,一张棕树叶便是一挂粽籽,每挂都有二十来个。每年的端午,母亲都要多包上几挂粽子,让我们几姊妹带到学校里去,拿做午饭。这时,我便把粽籽几个几个地捆在一起,吊在书包了,或者是挂在肩上,骄傲地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路上学的小伙伴很是羡慕,象凯旋归来的英雄带着的胸章。粽籽放到中午时,已是成了硬坨坨的、冷冰冰的米饭,虽然没有刚煮好的那么清香、酥软,可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仿佛吃的不是米饭而是美味佳肴。
这种感想陪着自己走过了童年、越过了少年、迈入了青年,却总忘不了儿时的那香喷喷的粽子。
这以后每年的端午,也吃过许许多多的粽子,有高档的,也有普通的;有馅的、没馅的,有包花生的、也有包枣子的、甚至包肉的什么的粽子都得吃过,可总吃不出儿时那淳香的粽籽味。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经典短语 儿时粽子分外香”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