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孔子,我们心中的圣人,中华文明的导航者。然而,其中有多少误会,有多少故事,却未必尽为人知。——国馆君按2516年前现在,孔子诞生,中华文明长河中从此有了一盏…
孔子,我们心中的圣人,中华文明的导航者。然而,其中有多少误会,有多少故事,却未必尽为人知。
——国馆君按
2516年前现在,孔子诞生,中华文明长河中从此有了一盏导航的灯。
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近千个皇帝,却只有一个孔子。
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纵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难以望其项背。
上到治国平天下,下到修身齐家。就连莘莘学子几千年前赴后继的寒窗苦读,其中大半的艰辛也都和孔子有关。
纵使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随口一句话,恐怕也是孔子思想经过千年轮回后散落人间的一粒散沙。
虽如此,如今真正了解孔子的人却不多,甚至存在很多误解。
出生“贫且贱”
虽然我们尊孔子为“圣人”,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上,世代对其供奉。
但是对于孔子的出生,《史记》说:“孔子贫且贱。”
据《史记》记载,孔子祖上是宋国的贵族,但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了孔子卑贱的出生。
无限溯源,谁又不是贵族呢?大家都是炎黄子孙。
孔子不过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年近古稀时和一名女子野合的结晶。
因为额头长得凹凸有致,有丘壑之貌,所以被取名为“丘”。
不仅贫穷,而且地位卑微,孔子却在“礼”的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孔子尚在过家家的年纪时,就会模仿祭祀礼仪的仪式。
战乱纷争的春秋时期,在孔子眼里是个礼乐崩坏的时代。
孔子自认为就是上天派下来恢复礼乐的使者,并为此艰苦奋斗了一生。
周游列国,其实同流浪无异
我们都知道,孔子曾经周游列国,推广他的治国思想。后来我们将这套思想理论称之为儒家思想。
然而事实上,孔子的周游列国完全出于迫不得已。
孔子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被人接纳,要么是君王自己不接受,要么是受人嫉妒、排挤。说到底是孔子的主张对人性要求过严,让统治者有些心怯。
因此孔子除了曾经有短暂的仕途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浪的途中,颠沛流离。
孔子曾经在郑国和弟子走散,独自站在东门东张西望,不知所从。
有路人告诉正在寻找孔子的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奇怪,站在那里就像丧家之犬。”
子贡到东门一看,果然是孔子。
子贡将路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相貌是最不重要的。不过说我像丧家之犬,真形象啊,真形象!”
此时的孔子,已经年近花甲。
孔子还曾经滞留在陈、蔡之间,被蔡国军队围困在荒野多日,差点饿死。随行的弟子饿病了,无法站立。但是孔子依然坚持讲学、弹琴不绝。
最终派子贡去楚国搬来救兵,孔子一行才得以幸免。
孔子游说列国,其目的在于进入仕途,然而最终无法随他所愿。
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还常常身处仙境,和一般的流浪汉无二。
不同的是,孔子心中有礼乐,腹中有诗书。
愤青还玻璃心
面对礼乐崩坏,孔子愤慨不已,简直就是个愤青,喋喋不休,抱怨不止。
卫灵公宠爱一个叫南子的夫人。
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车而坐,而让孔子的车走在后面,招摇过市。
孔子遂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鲁国和齐国两国国君会盟,齐国奉上少数民族歌舞。
孔子义愤填膺地质问:“两国国君会盟,怎么可以有夷狄的歌舞呢?”
遂换成了由戏子、侏儒等表演的歌舞。孔子说:“这些小丑荧惑君王的心,论罪当诛。”
当真就把这些戏子腰斩了。
面对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孔子不仅愤慨,而且还有些玻璃心。
鱼肉切得不符合规范,孔子就不吃;席子摆得不正,孔子就不坐。
如此愤青而玻璃心的孔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同样如此要求自己。
我们曾经误解过的孔子
也许是出于好意,我们将很多自以为很了不起的理论归功于孔子。
拒绝三思而行的孔子
我们劝人做事要谨慎,须得“三思而行”。殊不知,孔子的主张是:“再,斯可矣。”
面对一件事,思考两次,就该确定了。若真凡事三思,恐怕会陷入纠结之中,失了该有的果断。
不主张以德报怨的孔子
我们劝别人要与人为善,就说孔子说过要“以德报怨。”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有人问孔子:“如果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反问:“那用什么报徳呢?以直报怨就可以了,以德报德。”
言而无信的孔子
我们希望大家信守承诺,但是殊不知孔子也曾言而无信。
孔子曾经因为误会在蒲地被围困,最终和人约定只要他发誓不去卫国,就可以获得自由。
然而,他刚刚脱离危险就决定去卫国。
弟子问他:“如此言而无信,好吗?”
孔子回答说:“刚刚的誓言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做出的,神灵不会赞同的,我们可以不遵守。”
反对无私奉献的孔子
鲁国曾经有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能够将在外国沦落为奴隶的同胞赎回来,可以向国家要求一定的奖金。
孔子的弟子子贡经常将鲁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赎回来,却从不找国家要奖励。
孔子批评子贡说:“你错了!你的行为是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现在鲁国的穷人很多,如果你不找国家领取奖金,鲁国人看到赎回自己的同胞没有好处,那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再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搭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答谢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很高兴地说:“从此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搭救落水的人了。”
相对于生搬硬套的我们,孔子更加灵活而实际。
孔子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可能是后人背《论语》
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后世的读书人将《论语》奉为经典,摇头晃脑,死记硬背。
这可能是孔子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冉求,一个子路。
有一天,冉求来问孔子:“有一个好的想法,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吗?”
孔子回答说:“当然要马上行动。”
后来子路问了同样的问题。
孔子却回答说:“怎么可以立即行动呢?有那么多比你更有经验的父兄长辈,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
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有不同的回答。有弟子很不解。
孔子解释说:“冉求做事总是畏首畏尾,所以我就鼓励他;子路做事轻率冒进,所以我就要压制他。”
如此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如果知道后人死记硬背《论语》,恐怕是要老大不高兴了。
两千年不朽的力量
孔子晚年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并不辉煌。
然而,他的思想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八个字里。
他的脚步,遵从一颗赤子之心,从未因为任何困苦而停止过。
那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拄着拐杖,依靠在夕阳照射下的柴门边,老泪纵横,感叹着泰山将倾,大厦之梁已腐,自己将如草木一样腐烂,化归尘土。
一颗巨星陨落了,它的光芒却照亮了两千年中华历史的长河。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网络文摘 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的孔子”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地址: https://gexing800.com/read-4048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个性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个性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