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安全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家人经常会有不同意见,还有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可以说陪娃成长确实是件斗智又斗勇的事情。但是一帮本不相识的陌生人,不为自家孩子,为别家孩子激烈争论,你可见过?
日前,在伊利方舟第五期儿童安全专题研讨班上就出现这样的一幕,学员、专家和志愿者从留守儿童到所有孩子的心理安全,争论得火花四溅。不过,为了孩子安全,伊利方舟的爱心小船,不仅翻不了,反而让所有人在争论中看清方向,两个“不要”成为大家的行动共识。这两个“不要”其实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内容,值得所有的父母、家长和老师一起思考。
第一,不要过度解读孩子。
争论源自留守儿童,却又不限于留守儿童。43所学校50余名学员,通过伊利方舟“全息图”评估校园安全隐患。结果显示,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为普遍担忧的焦点。不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个别学校甚至超过3/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留守儿童?到底何为留守儿童?
《国务院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要摸清、摸准,不应该被过度解读。
过度解读,其实不仅出现在留守儿童问题上。伊利方舟儿童性别教育课上,专家曾指出:有些家长或孩子身边的人,遇到孩子尿裤子、粑粑拉到裤子里或者玩弄粑粑等问题,便去“熊”孩子,也是对孩子行为的过度解读,其实这种情况只不过是孩子“肛欲期”的正常表现,通过正确的办法是可以调整过来的,而不能从旁“嘲笑”,甚至当作笑话一直讲到孩子青春期……
第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留守儿童。
此外,大家也认为,面对留守儿童,不仅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有意无意地贴标签。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曾在两会关于儿童安全的提案中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安全观,用保护和尊重的态度开展农村儿童安全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常年工作一线的校长和老师点出关键:留守儿童不能等同于问题儿童,也不乏品学兼优者。贴标签,反而会孤立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争论之后,就留守儿童问题,大家也总结出“留守儿童档案”、“代理家长”、“自立自强中心”、“两地书”、“亲情电话”、“集体生日会”、“爱心站”等数十种不同办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融入集体,收获正能量,健康、快乐成长。对所有孩子来说,贴标签这一行为都是在放大孩子的弱势特点,成为一种暗示符号。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一定要及时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进行干预,告诉孩子不要乱起侮辱性绰号,大人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儿童安全无小事,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意识和方法。有时候,放下看似“谨慎”和“正确”的做法,才是对孩子更好的保护。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生活感悟 为了孩子,这两个做法要不得”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