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洋洋妈是在儿子上过的一所幼儿园的门口。在接孩子的妈妈里,洋妈很出挑。一半的原因是她高个子、大长腿,打扮入时,妆容清淡,另一半的原因,是她背带里裹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毛头,也就半岁的样子,手里牵着一个走路一步三摇跌跌撞撞的女娃娃,接出来的是个四五岁的小帅哥。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天天如此。在一群接孩子的阿姨、好几个带着阿姨接孩子的妈妈里,显得很特别。
她开一辆丰田埃尔法保姆车,三个宝宝椅色彩各异,鲜亮耀目,车里有淡淡的奶香气。
在有一回她安顿老二、老大的书包刮在路边矮树的枝桠上时,我抻了把手,她微笑致谢,我们就此相识。
后来幼儿园组织的义卖会上,看到她带着三个孩子卖饼干和十字绣。
惊着我的是她的十字绣。
我知道她是自己带孩子的妈妈,家里只用了小时工日常保洁,三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她一手搞定。她因此在妈妈群被作为偶像崇拜。要知道,现如今一般都是三四个大人对付一个孩子,她是倒过来的。
她什么时间搞十字绣这种费心费工费时的事情?
孩子睡了以后啊。她说。十字绣让她专注安静,平复情绪。“你以为我就没有被仨小东西搞疯的时候吗?一拿起针线,就慢慢平静了。”
这个带三个孩子、做饼干、绣十字绣的妈妈,在生老二之前,她是一家上市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对的,你没看错,不是销售、不是公关,她是管车间的。再早,她是工科博士;在这之前的之前,她去了一年非洲,做教师。
去非洲之前,一门心思要收她当博士生的导师问她: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读博?她答:不一定啊。
在辞职回家生老二之前,她公司的老板问她: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上班?她答:不一定啊。
然后她噼哩噗噜生了老三。
她和先生约定,孩子都要自己带,不假手保姆,不托付老人。在老大要入学的前一年,她携老大重返非洲,她的先生,暂停、交接了手里所有的项目,回家做奶爸。
她公布这个家庭计划时,我们都吓一跳。她说她想念做教师的生活了,也觉得值得带老大体验。但是,孩子爸也回家?这个?
那么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不就是为了这点儿自由?又不一定就一直如此。她睁圆了眼睛,仿佛大家的惊讶才让她惊讶。
不一定啊。
每次,当看见“做女人一定要怎么样”的论调,我就会想起洋妈说“不一定啊”时那副俏皮、自信的神态。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真是这样。塑造女性这项工作,一直被不遗余力地坚持着。以前教导你三从四德,现在教导你独立坚强;要么告诉你有了事业有了钱咱想睡谁就睡谁;要么警告你女人不能没有爱,嫁不出去就是最大的失败。所以,做女人,一定要啊一定要,一定要这样,或一定要那样。
虽然方向迥异,但我看不出实质有什么不同。当你被“一定要”指教和要求着的时候,你已经被设计、被框定了,这样或者那样,都逃不过按男权社会的规则和潜规则去生活。
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不一定”。有的选才是自由,“非如此不可”的时候,已经被剥夺了另外的可能性和无限的空间。
你不一定要相夫教子。如果你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不是你必须、被迫、一定要扮演和承当的。嫁不了人就有不了爱?胡说八道。若是没有给予爱和获得爱的能力,没有让爱持续和生长的心思,嫁了人也一样保有不了爱。
同理,你也不一定要职场拼杀,那种挣钱就是挣家庭地位的想法太LOW了。
在一切正常的亲密关系中,金钱永远不会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基础项和可选项之间的差别。我听过一位男性友人跟哥们儿讲起他辞职在家的太太,“妈妈是我们家的定海神针”。如果非要在一个家里讨论“地位”问题的话,这应该算有说服力的家庭地位。
波伏娃嘲笑世人对她的定位:“我可以是一个有头脑的荡妇,也可以是个不正经的女慈善家。”
忽略她的宾语,注意她的句式。
当一个女人用“我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句式表达时,她是底气十足、真正自信的。“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这是波伏娃19岁时的宣言,她做到了。
洋妈也做到了。她可以读博士,可以不读博士,可以工作,可以不工作,可以带孩子,可以做义工。她在她喜欢和愿意的各种状态间自如切换。于她而言,没什么是她“一定要”怎样的,只有她“想”怎样的。她做她乐意、享受做的一切。
只是,享有“不一定”的自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福利。如洋妈所言是“这么多年的努力和积累”。
是的,自由不是凭空飘落的,它需要土壤、需要孕育,需要养分,有时候甚至需要足够长的生长期,更需要的是,配得起它的心智和观念,配得起消受它的人。没这个素质,没这个积累,没这个资本,就只好“一定要”如何。
这个积累当然包括经济的积累,不必为现实生计烦恼、挣扎,是洋妈可以自由出入的重要基础。但是,洋妈夫妇肯定不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有经济能力实现自由生活的人,但他们确实是生活得最自由自在的一家。
所以,钱在自由中的作用,重要,但有限。
如果说真有做女人一定要的,应该是修出一身过硬的功夫,想怎么就怎么,怎么高兴怎么来,给自己自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权贵替换为“老板”、“上司”、“老公”、“男人”都是可以的。一旦觉得自己摧眉折腰,不开心不畅快了,就有离开的勇决,还有离开的资本,包括殷实的钱袋、傍身的手艺,可期的未来。确知自己离了这里、离了这个人,仍然可以过得好,甚至可能更好,这一份信心,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龙应台说,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负责的,还是“自己”二字。
所以,让他(她)们“一定”他(她)们的去吧。我们,奋力去挣得我们的“不一定”。那“不一定”里,才是大世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励志文章 你那么努力,是为了过“不一定”的生活”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