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译这是英国诗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
这是英国诗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因为杨绛,其为诸多中国读者所熟知。
说来惭愧,我知道杨绛并不早。六年前初到新浪,在某个博客的侧栏里邂逅这首诗,一下子就印在心里了。当时,误以为是该博客主人的诗作,百度了一下,方知出自英国诗人兰德之手,与此同时,读到了这首诗的不同译版。品赏相较,偏爱了杨绛的这一版。
杨绛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政治运动层出不穷的时代,为避因言获罪之灾,杨绛暗下决心,再不作文,潜心翻译,谓之“借此遁身”。钱钟书则笑她是“借尸还魂”。今日再读“不争”,对钱先生的“还魂”之说竟大有共鸣。好的译文,翻译的技巧、对所译文字的良好语感均为重要因素。这首“不争”,窃以为更因其暗合了杨绛的心性,熔铸了她对生命与生活的个性审美与深沉情感,才被译得这般熨帖。它确是寄寓了杨绛的“魂”,以致几乎成了杨绛淡泊人生与高尚人格的最简确的写照。
那年,存藏了这首诗,认识杨绛也打此开始。
在这个最合宜拾字取暖的季节,陆续读了杨绛的《洗澡》、《我们仨》、《将饮茶》、《干校六记》、《我们的钱媛》、《走到人生边上》等一系列作品。深入杨绛简淡从容的文字,感知一位高知女性单纯而低调的生活方式,清醒而坚定的人生立场,以及恬静而淡泊的人生情怀。
杨绛的文字大多不动声色,不示阴晴,平白朴素,又异常的简净从容。即便悲伤,也不会恸哭;即便愤怒,也不会咆哮;即便是女儿钱媛去世,她在文字里也没有呼天抢地,大放悲声,而是用一种竭力的退缩和节制,努力维持着冷静而饱含苦痛的叙述,真切地传达着一位年迈的母亲失去女儿内心无以复加的凄楚悲怆和无以躲闪的揪心疼痛。
读来几次落卷于案上,伏泣不止,欲放悲声。我第一次感到震撼——平白如斯的文字,竟可以产生这样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国外的留学生活,干校的改造生活,文革风暴的缩影,对父亲和姑母的深情回忆,对女儿钱瑗一生的心疼追忆,对那些“披着狼皮的羊”的真诚感念……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她以简淡的文字,叙述着平凡的日子,看似不着气力,不事铺张,无数看似琐碎的细节描写,却如四月的春雨,于无觉中浸湿我眼,润泽我心。
最爱她的《隐身衣》。从容里呈现别样的清冽,彷如秋夜的月光荡涤过一般,恬淡,莹洁,清醒,甚至带着一种沉定的寒凉。这篇被杨绛自称为“废话”的文字,恰恰体现着杨绛对人生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表演。
游目其间,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柔弱而坚强的女子,面露笑意,偏安一隅,冷静的审视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她以一种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洞烛世事人心之幽微。平和里,有一丝讥诮;恬淡里,暗藏着浓烈;收敛里,透射着一种低调的飞扬。有点逍遥,有点不屑,有点无所谓。这些文字,宛如一脉徜徉的江流,不动声色,悠然流走你心中的虚妄和尘埃,化纷繁为简单,化淤塞为空灵,给你一种沉定的立足感,明晰的方向感。读到那些简淡而有力的文字,不由人想起一个句子:观心知天下,不露也锋芒。这“不露也锋芒”,之于杨绛便是一种无形无声的静力与定力,是一种“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的智者的气度和胸怀。
平和,冷静,恬淡,内敛,是杨绛文字的一贯风格,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却见一段少有的“响晴”,描写了一段“精彩的表演”:
有人递来一面铜锣和一个槌子,命我打锣。我正火气冲天,没个发泄处;当下接过铜锣和槌子,下死命大敲几下,聊以泄怒。
“这来可翻了天了”,杨绛被挂上湿滑污腻的木牌子,戴着高帽子,举着铜锣,喊着自检的口号,押至人稠处游街示众。回忆那段场景,她写道:
当时虽然没有人照相摄入镜头,我却能学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摸样,背后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那场闹剧实在是精彩极了,至今回忆,想象中还能见到那个滑稽的队伍,而我是那个队伍的首领!
我常常于枯坐中自问,对读书人最残酷的虐待是什么?以我心度之,莫过于辱没其尊严,使之斯文扫地了。那分明是一个集体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斯文和理性被愚昧打翻在地的年代,而在这些文字里,你读到的却不是遭受无情践踏而应该表现出的屈辱、愤懑和悲哀,却是一种“响晴”式的畅快和“首领”般的荣耀。别样的诙谐与讽刺里,任你无尽地去体味。行笔至此,莫名地,我想起一次画家陈丹青这样和记者谈“高兴”:你知道吗,愤怒也是一种高兴啊!
杨绛这样表达彼时彼境中一位文弱知识女性内心的豁达和不屈:
我心想,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我忍不住要模仿桑丘·潘沙的腔吻:“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有体面的人。”
读到这里,不由想说说另一个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簌溟。文革中,因为主张“不批孔,只批林”而招致大规模地批判。持久的批判之后,主持人问其感受,梁平静作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石破天惊,举世哑然。杨绛纵然是一介柔弱的女子,却一样脊背英挺,不逊须眉,沉着秉持着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的节操和匹夫不可夺志的气概,令人仰视。
读这样的文字,心体通透,何其快哉。
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已是长篇累牍,但依然舍不得绕过杨绛笔下对于一些动物的描写。在运动迭起,乱象纷呈的嘈杂时代,为不招无端的祸患,杨绛一家离群索居,读书工作之余,也去逛逛公园。在《我们仨》中,杨绛写了一对逍遥的大象夫妇:
……有公母两头大象隔着半片墙分别由铁链拴住。公象只耐心地摇晃着身躯,摇晃着脑袋,站定原地运动,拴就拴,反正一步不挪。母象会用鼻子把拴住前脚的铁圈脱下,然后把长鼻子靠在围栏上,满脸得意地笑。饲养员发现它脱下铁圈,就再给套上。它并不反抗,但一会儿又脱下了,好像故意在逗饲养员呢。我们最佩服这两头大象。
语言轻松活泼,若无其事,悠然自得。人笑大象笨,大象笑人痴。细细体味,于不觉间莞尔:在这对憨实诚恕大智若愚的大象夫妇身上,你是否可以读到杨绛夫妇的影子?
在《我们仨》中她还写了熊猫和猴子:“大熊猫显然最舒服,住的房子也最讲究,门前最拥挤。我们并不羡慕大熊猫。”“猴子最快乐,可是我们对猴子兴趣不大。”
此外,在《走到人生边上》中,记写了一对眷恋亲子的深情的喜鹊父母;在《干校六记》中,记写了一只忠诚感恩、同类相惜的狗儿小趋……
陈丹青说,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对此,我深度认同。杨绛对于动物的描写无不在表达自己的心性与喜恶,对于人性善恶的抑扬,昭然表露于字里行间。
她对精明快乐的猴子不感兴趣,她说“断不定最聪明的是灵活的猴子还是笨重的大象”,却坚定地说“我们爱大象。”她不羡慕熊猫的尊贵和显要,她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交际,懒于应酬,也拒绝“示众”,她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过平淡无扰的生活。
在清华教书时,为了避开诸多无谓的会议,节约零散宝贵的时间,她拒绝接受一纸聘书,宁愿做一位卯上无名的“散工”。在这个人人都想显身露面、不甘受轻忽的尘世上,杨绛说,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的“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盈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她甘愿隐没于低处。许多别人如获至宝的东西,在杨绛却一文不值。在杨绛看来,真正的聪明是“站定原地运动,拴就拴,反正一步不挪。”大智若愚,韬光养晦,不张不扬,本色做人。她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杨绛的人生半径很大。她随丈夫同到英国牛津、法国巴黎留过学;文字的汪洋里,她似一条深水游鱼,可以自由地跨越语种、民族与疆域,在抽象而浩淼的时空中,实现着精神的遨游与智慧的共享。
杨绛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他们仨——mom,pop和园o。他们在同一片屋檐下读书行文做学问,各安一隅,互不干扰。工作学习之余,他们一起去“探险”(散步),一起去吃馆子,逛公园看动物……他们做游戏,互相赠诗;他们彼此分享对方大把的“石子”(日记)……他们互为父母,互为手足,彼此扶助,相依相守。不论风雨多大,天气多冷,他们仨偎在一起,就是一个可靠的家,天就很蓝,心就很暖,生命就充满了活着的乐趣。在杨绛娓娓而洁净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一个知识女性单纯而温馨的小世界。
杨绛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她经历过三反,五反,鸣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过干校,住过窝棚,扫过厕所,剃过阴阳头,戴过高帽子,游过街,出过丑,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她总能处乱不惊,安然度过。悲伤或是欢喜,逆境或是顺境,在杨绛的笔下终究都沉定为一种恬静与淡然。如夕照里朴素的芦花,如月光里静卧的村落。她用一双明眸慧目静观万事万物,用一颗悲悯善良的心默默感知着这个世界,默默疼惜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她平白朴素、简淡从容的文字里,总有一些句子不经意触中你的心灵之机,触疼了你心中的某一处柔软。她用自己的风雨人生启示我们:
人生是双程的。青春年少时,我们满怀理想、抱负、追求,一路马不停蹄向前奔。慢慢的,我们老了,脚步渐渐变得迟缓,人生便也在不觉中迈入归程——记忆的回溯。我们会有大把的光阴,在余辉落满大地的黄昏,坐在铺满桐叶的老街边,静静反刍岁月;我们会在寂寥残冬午夜梦回,独听夜雨敲清寒,静静追怀往事……在这些或温柔或冷寂的日子里,缓慢地理性地去审视曾经的过往。
和一位百岁老人相比,我依然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何其幸运,在我尚且无知的时候,有这样一位智者及早地提醒我:为了回来时坦然从容一些,去的时候不妨走得慢一点,慎重点。为了归程中坦然从容一些,去的时候不妨走得慢一点,慎重点,力免“隔夜痛”。
对杨绛的阅读,暂告一个段落了。但是对于杨绛的思考和理解,却似乎在掩卷的一刻才真正渐渐醉入。我一直坚信,一个读书人一生都会保有读书人最基本的操守和气节。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感到深深的失落和迷茫。直到读了杨绛,我才恍然明白:“读书的人”,不等于“读书人”。不是我的信仰出了问题,只是我对“读书人”误解太深。
现在,每每在现实或虚拟的世界里,遇见那些爱在精神的世界里修篱种菊的女子,总是忍不住说,读读杨绛吧。她会教我们如何读人、阅世、为我:
把自己放到最低。“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守住人的底线,唯真理与良心之首是瞻,做你该做的人,做你想做的人,写你想写的字。九蒸九焙,九死而不悔。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网络文摘 杨绛:火萎了,我也走了”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地址: https://gexing800.com/read-42010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个性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个性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