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后我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富翁。文章说,你去哈佛大学上第一堂经济学课的时候,只教两个概念。一是,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二是,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哈佛教导出来的人,几乎都很富有,并非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哈佛培养了他们的财富行为。
每个人看到这里,似乎还有些懵懂,再举几个例子,就会恍然大悟。譬如: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乙去买了一辆“奥迪”。5年后的今天: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文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我不正是只有“消费”没有“投资”的人吗?从开始工作算起,我花钱的地方尽是“消费”,上学的时候人家买录音机学英语,英语学得很溜的时候出国去了,我买录音机录流行音乐消遣,英语一直开不了口;开始工作的时候,人家买国库券,几年后拿到手的是翻番的现金,我买名牌皮鞋、西装,几年后早就穿旧了扔了;人家的兴趣爱好是集邮、收集古董,现在的收藏已经价值连城,而我的兴趣爱好是唱歌、跳舞,这么多年进歌厅、舞厅的费用少算算也得几十万;后来人家买股票,我说买那玩意儿干吗?还不如打牌来得痛快;人家买房子,我说有公房住就够了,房子买那么多干吗?人家没有装电话的时候,我先装了电话,人家没有买汽车的时候,我先买了汽车。最根本的我一直坚持认为“花掉的钱才算是自己的”这个观念,你说我能成为富翁吗?
关于储蓄的概念,那篇文章说: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应该比乙富有,这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误的观念。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中国两、三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是普遍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一般时间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同样,一般人以为中国台湾地区居民工资平均高出大陆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其实不然,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上海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上海平均是10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上海在市郊接合部租一套房1000元左右。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而上海的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000元,交通费2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800元”。显而易见,到底谁更富有?
我打工作开始到结婚,没存过一分钱,结婚成家后,给老婆的也不是存款,而是家用开销钱。如果按照哈佛的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的话,我算了算,工作到现在至少也有四五十万的存款吧。这下该彻底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生活感悟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富翁”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