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乃至全国,每个城市里都有这样一个现象,流动人口比长住人口超出几倍,打工大军逐年壮大,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涌向大城市。最早来到城市的一代已经在这里生根,发展。他们的后代,也已在辗转中步入成年,但是作为典型的80后、90后,凭借父辈在城市积累的财富,他们学历高,个性强,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大多已经不在愿意从事父辈所干过的低薪职业,暂可将称其为城市“另类富二代” 。
就在笔者居住的小区里,原本有个废旧的垃圾场,自十多年前,小区改造,招了几个农民工做保洁员(就是我们俗称扫地的)就在那里面搭了个小屋子住着,拿着比起城里人明显少的工资。每天看着他们勤勤恳恳的打扫、擦洗,把小区的环境搞的真是好,年年是绿化小区。慢慢的看见他们把老婆孩子带来了,有时候就把自家小孩的旧衣服给他们,千恩万谢的,黝黑的脸上只看见憨厚的笑。偶尔和他们搭话,言语间流露出对城市的羡慕,“还回去吗?”“等赚了钱回家盖大房子。”
那年的夏天,远远看见扫地的小三轮车上带着几个大小孩,一问都他们家的,咋舌不以,“带孩子过来玩吗?”“不是,带他们在这上学了,城里教书比乡下好,呵呵。”慢慢,看着他们又搭出了几间房,垃圾场一天天的改头换面了,那天路过,俨然是一个四合院了。有朗朗读书声天天传出,一度成为小区里大家教育自家孩子必抬出的好榜样。
今年,和母亲一同买菜回家,看见扫地的老邵,在教育两个儿子,满脸的怒意,伸手准备打的样子了。两个染了绿和黄头发的小伙倔强的站着不动。母亲赶忙上前劝“好好的,打什么孩子,都这么大的人了,给人看着多不好。”“气死我了,这两小子好好的活不干,跑了,嫌累。”“教训孩子好好说了,回家去,大小伙要面子的。”把那爷三推回屋去了,老邵媳妇跑出来,拉着母亲的手,抹着眼泪说“老姐姐,这两孩子太不懂事了,找了个1000元的工作嫌少嫌累,干了3天就跑回来了,你说这啥事啊。”
回家,母亲感叹,这打工的小孩,怎么也和城里没出息的孩子一个样了。1000是不多,但总比没有好吧。想起,前写日子在报上看到对第二代农民工的评价是:渴望融入城市,但不能吃苦成劣势。当时就觉得他们融入城市这是必然的,在城市长大的一代,看着这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当然是不愿离去的。但作为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子女,这样说是否有点言过了,没曾想,竟然就已是这样的状况了。
细想,这些80或90后的农民工孩子,若论学历,并不低,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很多,大学生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毕业就进入城市生活,在学校里,也是拿着父母钱过日子的。生活水平也尚算中等,勤俭节约的思想恐怕是没有多少了。加之根本没有经受过脏苦累的生活,又何谈吃苦耐劳的精神呢?从未摸过锄头和镰刀,农村是没有任何理由回去了。对城市的无限的向往,可让让他们去做父辈靠体力和坚忍做的那些城市低等工作,即使钱再加高,相信也是坚持不了的。
再者,这些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的他们,看着城市光怪陆离的生活成长,视眼的宽阔冲击他们的思想观。穿的是T恤、牛仔裤,留的挑染的很时尚、个性的发型。MP4拿在手里,聊着手机QQ,日夜泡在网吧,他们是典型的80、90后。应该说不能把“农民工”这个词在套在他们头上了,和父辈赚钱的衣锦还乡相比,他们中的更希望依靠所学的知识在城市牢牢扎根。
身为第二代农民工,没有太多的经济压力。 他们对工作更加挑剔,如果说他们父母看重实际的工资数量,他们则更看重发展前途和工作所能带来的满足感,其次是丰厚的经济效应。相对于进 工厂企业过被管制,监督的生活,做工作时间长的重体力劳动,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创业。
随着80和90代的成长,社会现在用工主体,已从第一代农民工转向他们的孩子第二代农民工了,而他们对择业的新观念正左右着城市“工荒的”产生和壮大,虽然在短时看来是个严峻的问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社会的发展趋向平衡,农民工将不再是弱势群体。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网络文摘 另类富二代,在城市滋生”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