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四川达州男孩小斯在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傍晚自杀,在自杀前,他写下2800余字的遗书“控诉”父母。小斯自杀引发巨大的舆论声音。在互联网上,有网友认为小斯是白眼狼,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应当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但更多的网友认为他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才导致这种悲剧。不论如何,逝者已逝,骂小斯或他父母,都于事无补。我们需要从这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这类悲剧性事件会发生?还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教育,有自杀倾向?
视孩子为私有物品,很少给予相应的尊重
自古以来,我们都信奉的是:“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家贫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仿佛孩子天生就是要挨打,挨训才能有所成。我们很少提及人文关怀,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实际上儒家正统讲:“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对等的人伦亲子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被:“父为子纲”,甚至到达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状态。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孩子是父母的私有产物,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类似于“我打我的孩子,关你什么事”的理论和做法。
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曾经在民国文化热潮中受到很多文化大家的强烈抨击,在鲁迅,胡适的带领下这种近乎变态的家庭伦理观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土崩瓦解。时至今天,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更可悲的是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父母的出气筒,别说人格上的尊重,就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
“吃饭打嗝一个耳光”“考了98分一个耳光”“夹菜姿势不对也是一个耳光”......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的孩子,我省吃俭用还不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啊,你理所应当被我打,被我骂,承受我给你的压力。老实说,我是过来人,我能能理解这份爱,甚至深有体会,但是我真的很不赞同。难道爱的表现主要就是打打骂骂,说着一些侮辱对方的话,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痛苦?
父母言行不一致是普遍现象
“不要玩手机了,赶紧去做作业?”一般说这种话的家长自己也正在玩手机;“不要玩电脑了,晚上要早点睡哦,宝贝,”说这种话的父母自己也是彻夜的玩电脑;“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对你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说这种话的父母本身就有可能沉迷于游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家长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本身就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至于说言传身教那就更别指望了。
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有花心思去教育,没有给他们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是无暇关心太多有关孩子的内心世界。等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孩子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开始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是打就是骂,企图用自己的棍棒教育帮孩子“改邪归正”。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片段,宝玉因“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之罪遭到贾政痛打。平时不怎么花时间管教自己的儿子,宝玉一旦惹事出来,贾政并不是问及原因,然后从原因下手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治本,取而代之的是把贾宝玉往死里打。
我们为什么要孩子?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令我感触颇深,大致是这么说的:“问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我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多么美丽的答案呀!找到自己为什么要孩子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结果,在这个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社会,有多少父母会真正如此地无私的对待孩子?在我眼中,很多人还停留在“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的,也许这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需要孩子来改善所有的情况。可我想说的是,在你“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同时,能否也关注一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到一个真正合格且负责的父母,只因你们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
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
该怎么培养孩子?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因为家庭状况的不同,孩子天性的不同,父母文化素质的不同都会有不同教养孩子的方法,过程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也好,“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也好,“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也好,面对各色各样的教育方法,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初心,初心对了,就会按着这个方向努力,你的方向就会对。
如果你的初心是希望孩子过得快乐,你就会从孩子快乐的方向出发,找到一套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将来过的快乐;如果你的初心是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那么你就会想办法增加孩子这方面的技能,从小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你的初心是孩子赚大钱,那么你就会更多关注孩子的成绩,他的竞争能力,当然,你的培养方向也会是如此;如果你的初心是尊重孩子,视孩子为独立的人,那么你会比较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思考他会喜欢什么,他将来能否独立于社会,他想要的人生是什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的父母普遍的心理现象。传统的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一言不合就打就骂,这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强大的文献理论做基础,比如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还有更为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而导致的家庭悲剧也是数不胜数。当今社会,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我们明知道过分的打打骂骂会出现悲剧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去做一些改变呢?从自身多找找问题,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合当下的教育,至少也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而不是当孩子们一提起父母,就怕的要死,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不需要孩子一见到我们就怕,就躲闪,我们需要的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爱的教育”。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人生感悟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论不合格的父母”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