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被生产力带来后,就将使用权托付给了人类。人们在满足物质生产之后,发泄着自己的剩余精力。他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同时,又无意间种下了文化这个“种子”,从此文化在社会的浪潮中成长、开花、结果……
无数次的兴盛衰败,走过了艰难的岁月。文字在阡陌的桑海被谱写成跳跃的音符,谁知却被汨罗江的浪花卷走;班固何曾不想挽留,但一席话语也如李煜笔下的春水。幸好!文字的衣襟为唐宋八大家牵引,它同李太白涉足蜀道、与苏轼荡漾在赤壁的怀抱、随王安石畅谈人生…竹林七贤的微笑无论多么魅力,又怎么能留住一个属于万物的“游者”。宋元明清的文人骚客们在平静与战乱的间隙里苟活,王朝的倒塌在呐喊声中不复存在……一个个麻木中觉醒的身影,开始用文字作武器的矛头。民族在文字的厮杀中走向明天……
今天的我,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犹豫不属于我,而属于我的只有不断的努力。我没有,也不可能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境界。只想用简单的话语、简短的句子,来“宣泄”我内心朴实的情感。
昨天,那个站在康桥的小伙,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轻轻地离开了那一潭柔波。人,走了——却留下永远的云彩。
今天,众多文学大师,已经将他们努力的成果交给了百家讲坛。无论是水煮三国的易中天,大势张扬儒家思想的于丹老师,还是探密玄奘西游的钱文忠——他们都用时间来“犒赏”历史真实。
我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一句话:“我把我想清楚的交给我的课堂,我把我想想清楚的交给我的学术,我把我未想清楚的交给我的散文。”他的散文我在《由笔想到的》这篇文章中略做过粗糙的阐释和品析。在他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身影。字里行间透露着中国元素。他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观众”,又像是一个行走在历史中引领读者的“主角”。
我喜欢散文,而并非别人所言:“散文好写而已。”,而是散文能将我的形体和生活溶入我的文字中。我喜欢写作,而不是如好友们所认为的那样:“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而是写作能让我像邓斌老师一样将我的情感尽情抛洒到我脚下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中。
我把写作称为“堆砌文字”,不知是否恰当?因为我的大部分文字是在石头上记住的,石头承担着笔和纸的角色。我的手依稀记得,小时侯因为买不起笔,因此常常在沙地里、石头上胡乱地勾勾画画。家乡那条小河装着我的童年,抓螃蟹,捉鱼,洗澡……一段段美好我都记忆犹新。
八岁就跟父母一起去扛木料,重重的木头压得我快喘不过气,爸爸笑着对我和哥哥说道:“是要锻炼一下你们,你们以后才知道生活的艰难。”而我却看到爸爸的眼睛里掩藏着眼泪。记得有一次家里没有米,妈妈就煮土豆来拌着辣椒吃,好香好香。这段记忆也许属于流水,但是当我一个人艰难度过九年时,我却从倍加怀念转化为期望重现。爸爸妈妈虽然没有在身边,他们却将爱托付给我碗里的辣椒和土豆。
生活就是我的材料库,而笔是我的生活伴侣。写作就是一种堆砌。只是每个人的堆砌方式和审美不同。写作就像修建筑,关键不在于材料,而在于建筑师的能力和思想。常常听朋友将:“没什么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其实不是没有什么可写,也不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你们没有用“心”生活,没有用心去发现生活。要达到“山山可作画,岸岸可垂纶。”不是一朝一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光是写作,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不断努力,切忌半途而费。我写了八年,就是坚信这一点。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从明天开始,用心去生活吧!
“战文坛,与文舞,秀非凡本色。”你、我、他,都是潜在作者和读者,只要你拿起笔就有机会成就你的梦想。文学,我的生活,纠结着我。我在生活中探索文学,在文学中品味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心情随笔 我与文学的纠结”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