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 成功不难: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

水濱月2023-11-16  37

导读: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第一节 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人的“第三只眼睛”就…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

第一节 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

    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他动物只长有两只眼睛,而人却长有三只眼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吧!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另外两只眼睛看到的更多、更远、更深刻。    据说,孔老夫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国家饿了很多天,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便让颜回煮饭给大家吃,饭刚煮好,孔夫子发现颜回悄悄地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兴,便把颜回狠狠训斥了一顿。颜回委屈地说:“我看见饭里有一块脏东西,我怕被别人吃了,于是我就自己把这块脏米饭吃了。”

    这件事使孔老夫子发现了人存在偏见和主观臆断,看到了自己观察事物的盲点。他曾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不到的事情,遇事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这就会发生许多误会和错误。”从此,孔老夫子对两只眼睛观察不到的地方,再也不敢匆忙下结论了。可以说,他一生的智慧,主要是靠“第三只眼睛”获得的。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盲点?

    这是因为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凡是符合这种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就十分清楚,而超出这个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往往加以排斥或忽略,这是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连赫赫有名的拿破仑有时也犯迷糊。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后,被终生流放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传说他的一位密友通过秘密方法送给他一副象棋。拿破仑对这副精致而珍贵的象棋爱不释手,经常一个人对弈,来消磨孤独和寂寞。

    拿破仑死后,那副曾伴随他5年的象棋,多次以高价转手拍卖,这副象棋的最后所有者偶然发现,其中有一个棋子的底部可以打开,里面竟密密麻麻地写着如何从这个孤岛上逃出的详细计划。    拿破仑这位曾称霸欧洲的法兰西总统,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征服了许多国家和民族,军功显赫权倾一时,可是最后却被习惯性的单一视角所蒙蔽。这恐怕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如果他能睁开“第三只眼睛”,就一定能看到朋友的良苦用心,发现棋子里的秘密,他也许就不会死在这个孤岛上。

    哲人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那么我们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同样有理由认为,只有一个视角,这个视角是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如果我们能睁开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就能产生不寻常的视角。用这个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就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不寻常的视角观察到的事物虽然与别人一样,但构思出的结果却与别人不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人都能看得到,可是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之前很多人都看到了悬挂在比萨教堂里的油灯来回荡个不停,然而伽利略却从中获得了有价值的发现,经过潜心钻研,成功地发明了钟摆。正像罗丹所言:“真正的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第三只眼睛”还能把一个人思考研究的问题,形成专一视角。这种高度统一的专一视角,能看到被别人所忽略的事物和现象。人入浴使水溢出澡盆,这平平常常的现象,是人人都遇到过的事,为什么阿基米德却从这个现象中找到鉴定王冠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一直在思索 “怎样鉴定王冠”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就形成了他头脑中一个高度统一的专一视角,使他在感知观察任何外界事物和现象时,都纳入这个视角之中,都会和“鉴定王冠”联系起来,从而能够用与普通人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思考“澡盆溢水”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    “第三只眼睛”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克服思维定式,不会被权威和书本中所说的事物与理论所束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幽默地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探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说出了其中最具独创性、最深刻的东西。你们可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那就是因为,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哲学和数学,爱因斯坦都没有学过。”希尔伯特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的确因为不受习惯思维所困囿,而在研究中睁大了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之中,抓住了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睁开“第三只眼睛”,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许多难做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岁时就创立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他的成功既辉煌又容易,他就是用智慧的眼睛,透过云层,直接看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正像他自己所说:“财富可以靠手去赚,但更要靠脑去赚。”当年IBM公司找他为IBM的新型个人电脑写操作系统时,盖茨手头上并没有现成的程序,但他知道有一家叫“西雅图电脑产品”的小公司有一种操作系统叫86—DOS,他果断地以75万美元买下这个系统,加以改写,改名MS—DOS,放到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中。就是这个名为MS—DOS的操作系统打下了后来的微软帝国的江山。现在IBM每卖一台电脑,都要付给微软版税,这项交易被称为是划时代的交易。盖茨就是通过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看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将来会执计算机市场的牛耳,把一个实际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买下后立即卖给IBM 公司。这么简单的交易为什么其他人就做不到?这是因为人们在观察认识事物时习惯于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枷锁,认为这一事物只与那一事物有联系,有关系,而看不到这一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也发生关系,也能联系在一起 。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思考是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本能,在开发人的潜能方面,思考成功与想象成功、相信成功、采取行动成功一样的神奇,一样的重要。一个人要想睁开“第三只眼睛”,就要把自己的思考本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你现在还不善于思考,就先从思维训练开始吧。当你研究和思考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难题时,先想想这个思考对象可以转化吗?改变原样会产生什么结果?有别的东西或别的方法可以代替它吗?如果放大、加长行不行?如果缩小、变短、分割行不行?如果正反、上下颠倒过来呢?或者将它与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又怎么样?遇事你还可以把很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把那些陌生的事物当作熟悉的事物去认识,把熟悉的事物又当作陌生的事物来看待。你只要多用脑去想,多动手去干,就能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这样你即便是一个资质平庸者,也会变得像天才一样,又聪明又有本事。

第二节 大家都没做的正是你该做的

    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容易成功。世上每一次伟大的成功,都是先从创新开始的。

    一群老鼠为了求生存,研制出一种机械老鼠来对付出没无常的大花猫。

    这些老鼠每次出洞前,先放出机械老鼠,让大花猫疲于奔命地去追赶,然后它们才一个个钻出洞来,大胆地去觅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老鼠们也慢慢习惯了没有大花猫威胁的生活,每天只要放出机械老鼠之后,便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四处搬运食物。    这一天,它们还和往常一样,放出机械老鼠后,又在洞中静静等待大花猫离去的脚步声。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大花猫的脚步声越来越远,小老鼠便想走出洞去。可大老鼠说:“等等,今天大花猫的脚步声不大对劲,小心其中有诈!”

    老鼠们又等了一会儿,洞外又传来一阵阵狗叫声。既然有狗儿在附近,那只大花猫一定逃之夭夭了。老鼠们这才放心地钻出洞口。哪想到大花猫居然还守在那里,当它们出来后,全落入大花猫的爪下,竟然无一幸免。大老鼠心中不服,挣扎地问大花猫:“我们明明听见狗儿的叫声,你怎么还敢呆在洞口?”    大花猫笑着说:“你们都进步到会生产机械老鼠了,我不赶紧掌握几门外语,就该失业了!”

    老鼠研制机械老鼠是创新,大花猫学狗儿叫也是创新,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小小的童话道出了社会生存竞争的激烈,创新的重要。今天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将以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论成败。

    提起成功,就会想到创新,因为它们往往是难以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说成功不难,那就没有任何理由惧怕创新。创新就像一个哲人说的那样:“你只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能跳出传统守旧的观念,将自己思想方式巧妙地变一变,往往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驰誉世界的迪斯尼小路就是这样产生的。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他对园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小路不甚满意,修改了几十次,都不太理想,他只好放下这项工作到国外去度假。    一天,他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葡萄园门口,发现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只要往园门口的箱子里投5个法郎,便可到园子里随意摘上一篮葡萄,这种任意采摘的方法,吸引了许多过往的人。格罗培斯看了顿生灵感,当即电话通知乐园施工者,在园内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园内小草长出来了,在没有道路的景点与景点之间,游人踩出了一条条小路。第二年他按照踩出的痕迹,铺出了人行小路,这些黄色小路点缀在绿草之间,纵横交错,幽雅自然,美不胜收。后来他的设计获得了1971年国际艺术最佳设计奖。    人们常说:“创新始于天才。”其实,这话应该打个颠倒,“天才始于创新”才合乎情理。因为创新是天才的本领,天才大都始于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人,他们与大家一样,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敢于创新罢了。人们都说郑板桥是个天才,其实他从小学习书法时,只会临摹名家,要不是妻子的指点,也许他还成不了大书法家呢!有一天晚上睡觉时,郑板桥用手指在肚皮上练字,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写到身边妻子的肚皮上。妻子忿忿地说:“我有我的体,你有你的体,你怎么写到我的体上来了?”郑板桥挨了骂,蓦然有所醒悟,觉得自己不应该停留在临摹别人的形式上,应该有自己的“体”。从此,他既采诸体之长,又弃诸体的既定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板桥体”。    有人说,创新是发明家、艺术家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普通工作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和能力,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我们不应该漠视自己身上的这些潜能。日本有个家庭妇女,看见晒衣竿上沾有脏物,她就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就牢牢地粘在晒衣竿上。这小小的创意,为她带来了100万日元的发明回报。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新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新的素材遍地都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成功。有位杨老板在国道边上开了个饭馆,生意很不景气,眼看着众多的车辆从门前开过,很少有人光顾。他用打折、送汤等吸引顾客的办法,都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只好关了门,把饭馆盘给一个姓马的老板。这位马老板别出心裁地在饭馆旁边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共厕所,并做了一个不收费的醒目牌子,许多班车司机路过这儿总要停下车,先让旅客们方便方便,顺便再让大家去饭馆就餐。从此饭馆一天比一天红火,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马老板把小饭馆扩建成三层楼的大饭庄。可见,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新路。    杨老板用传统的思维经营饭馆失败了,马老板用创新的思维经营饭馆成功了。创新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说它难是因为人的思维存在着惯性,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只能采用一种答案,不愿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容易走入误区,陷入失败的怪圈。创新要说容易也容易,马老板在经营饭店时,他不先考虑“ 大家都怎么经营”,而先考虑“ 大家都不做什么”或者“家还有什么没有做”,然后寻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这么成功的。他在确定研究命题时,首先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创新的突破口。他用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便从知之不多,一下子赶到了别人的前面。

    有许多人难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虑大家都怎么说,大家都怎么干,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种观念并不见得是好事,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从众定式”的盲目性,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考虑多数,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第三节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

    假如你没有自己的目标,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假如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假如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一天,李家兄弟俩在山上打柴,意外地发现了两只老鹰蛋,他俩每人捡了一只,拿回家去放在各自的母鸡窝里,和孵小鸡的鸡蛋放在一起。

    没几天,两家的老鹰蛋都孵出了幼鹰。两只幼鹰的举止行为都跟鸡一样,都咯咯地叫,有时拍拍翅膀像鸡一样只能飞腾几下子。

    有一天,哥哥家的幼鹰抬头仰望天空,看见一只它从来没有见过的老鹰在云中钻进钻出,它问鸡妈妈:“那是什么鸟?”

    鸡妈妈说:“那是老鹰,是最勇敢的鸟。”

    幼鹰羡慕地说:“我希望跟它一样也能在天上飞。”    鸡妈妈说:“别做梦了,我们是鸡,跟它不 一样。”

    幼鹰听了鸡妈妈的话,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它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是只鸡。弟弟家养的那只幼鹰,渐渐长大了,羽翼也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它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高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狠着心把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拼命地拍打翅膀,就这样居然飞了起来,从此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鹰。两只幼鹰,两种命运,这和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人生是一个道理。有位哲人说:“孩子,你想飞吗?那就顶着风试试你的翅膀吧!”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父亲希望你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你爷爷希望你能接管他的公司;而你的老师又认为你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每当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他们每个人都无恶意,都出于好心,但是他们谁也不管你想些什么,追求什么,他们只认为他们各自提出的主意是最好的。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接受忠告,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只能将这种接受当作有益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途径,而决不能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别人,因为你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者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老头和儿子一样,成为毫无主见的人。这父子俩一天赶着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赶集。赶完集回来,儿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在后面,路人见了,都说这娃娃不懂事,怎么能让老人步行。儿子听了赶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于是有人又说,老头儿骑驴,怎么忍心让娃娃走路。老头儿听了,又把儿子抱上来一同骑。接着又有人说,两人骑一头小毛驴太残酷了。父子俩听了都下来,可是又有人笑他们是傻子,有驴不骑却走路。老头听了,对儿子叹息道:“没法子了,看来我们只剩下一条路了,两个人抬着驴子走吧!”    假如他们父子俩抬着驴子走,还会招来更多的话。试想人的一生,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一切让别人来操纵,那还有什么活头!    一个人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就犹如被缚住双翼的飞鸟,即使有飞翔的愿望,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施展才能。我们从那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早期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成功之路。他们不少人曾经在事业选择上受过父母、老师或同事的非难与劝阻,而这些被非难与劝阻的事业,恰好是他们后来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那个事业。

    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时,一位叫佩尔内的教授曾严肃地告诉他说:“你在工作中不乏有热情和善意,但是你缺乏成为物理学家的能力。你为什么不去学习法律、哲学或医学,而要学习物理呢?”这位教授认为爱因斯坦只能做按部就班的工作,只擅于记忆和逻辑,而缺乏物理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因斯坦没有被这位教授的“劝导”所动,他自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估价。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爱因斯坦果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能力。我们想想,如果爱因斯坦听从了教授的劝导,虚心接受,谨慎行事,那么,他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也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杰出的成功者,都具有一种这样的品质,那就是不管别人说些什么,也不管别人怎么阻挠,只要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寅初的父亲擅长酿酒,在浙江一带十分有名。父亲见马寅初聪明伶俐,决心让他光大家业。马寅初渐渐长大后,开始不满意父亲对他人生的安排。17岁时,他向父亲提出要求:“我不喜欢做生意,我要去上海念书。”    父亲板着面孔说:“你给我听着,你好好地学做生意,念书的事你别指望。”

    马寅初毫不示弱,他大着胆子说:“我就要去念书!”

    父亲十分恼怒,顺手捡起一根马鞭,没头没脑地向儿子抽去。

    秉性倔强的马寅初,再也无法忍受,奋力推开父亲,向着镇外的江边跑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到外边去念书,还不如投江。

    家人把马寅初从水中救了上来。父亲拗不过儿子,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就是发生在19世纪末马寅初投江求学的故事。    一个人想得到幸福,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心满意足地度过一生,就得认准目标,展翅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远景,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替你做主;如果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到你人生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悔恨自己,也会埋怨别人。

    哲人提醒那些把自己托付或交给他人的人:“如果你的一切都听别人的意见,有人会高兴,但是高兴的不是你。”与其如此,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由自己支配自己的事情,学会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

第四节 机遇天天来敲门

    有人老是抱怨自己与机遇无缘,却看不到机遇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岗位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最佳机遇。

    著名诗人白居易初来长安时,虽然满腹经纶,但并不被人所识。一天,他来到当时社会名流顾况之处毛遂自荐。顾况一听他叫白居易,便讥讽说:“长安米贵,要在此地白白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

  但当他读完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就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他刚一读开头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觉得很有诗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叹道:“有如此之才,白居亦易!”    白居易如果不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怎么会受到顾况的赏识?他又怎么能在京城长安名声大扬,站稳脚跟呢?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与机会无缘,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如果能把抱怨自己,发牢骚,等机遇的时间都用在提高自己的才能上,到时候机遇自然会来敲你的大门。

    英国有个青年,从小在街上卖报,后来在书店和印刷厂当了7年工人,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从而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听说英国皇家学院要为戴维教授选拔科研助手,便去选拔委员会报名,一位委员听说他是个装订工人,便嘲笑他说:“你是不是头脑发热了!”     年轻人又来到戴维教授的大门口,在门前徘徊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门,教授微笑地说:“门没有闩,请进来吧。”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教授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了屋里。”

    教授听了年轻人的述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他说:“你告诉委员会那帮人,就说戴维老头同意你报名考试。”

    经过激烈的选拔考试,这位装订工人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实验室助手。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发明了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发明了存储电能的方法、发现电解定律的法拉第。    纪伯伦说:“除了黑夜的道路,人们不可能到达黎明。”如果我们把黎明比作机遇,那么法拉第从来就没有抱怨过黑夜的漫长,也没有抱怨过黑夜的寒冷,而是执著地从那黑压压的云堆里去寻觅一丝希望,一线曙光。法拉第的机遇正像他自己所言:“努力了九十九分,包括去敲教授大门的那最后一分。”

   机会天天来敲门,就怕自己无准备。你到人才交流中心去看看,那儿有数不尽的岗位,有说不完的机会等待着你。人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据说,有一位陕北农村妇女,跟随女儿来到美国,到移民局办绿卡。移民局的官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有何技术专长?”她回答:“我会剪纸画。”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时间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美国移民局的官员惊讶地称赞:“OK!OK!”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妇女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被移民局通过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绿卡而被拒绝的人既羡慕,又嫉妒。正像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所说:“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大家都需要的特长,不管他躲在哪个角落,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机遇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关键是看你能否把握住它。同样的一个机会,有的人善于抓住,于是一跃而上,踏上了成功的“天桥”;有的 人一叶障目,错失了眼前晃动的机缘,结果一生碌碌而过。在大西北的偏远山沟沟里,丁家兄弟俩去特区打工,哥哥在外不到半年就扛着行李返回家,对他爹说:“那儿物价高得怕人,连喝口水都要花钱买,还没有咱山沟沟里好。”弟弟没过多久,寄了封信回来,信上说:“这儿遍地是黄金,连我们喝的水都可以卖钱。我现在在一家纯净水公司当送水员。”    机遇存在于平凡之中,平凡之中出机遇,只要把希望同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总会找到成功的机遇。当送水员的弟弟,不管天有多热,雨有多大,都能按时把水送到用户家里,头一年就被评为先进。第二年公司又派他搞推销,他把自己服务辖区里谁家几口人,谁家有啥困难,都记在心里。他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用户扛煤气罐,打扫卫生,背体弱多病的老人到楼下散步、看医生。他的行为感动了用户,用户们又来帮他推销纯净水。这一年,他的推销成绩又在全公司夺冠,第三年公司提升他当了销售部经理。    希尔说:“机遇就在你的脚下,你脚下的岗位就是机遇出现的基地,在萌发机遇的土壤里,每一个青年都有成才的机会。当然,机遇之路即使有千万条,但你脚下的岗位却是必由之路,最佳之路。”这话千真万确,一个人只要热爱脚下的岗位,矢志不渝,成功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人有了才能,也不能等着“上帝”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还要继续努力创造机会。在深圳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原因是聘用者看他学位高,怕他不好“使唤”。后来他找工作时,只出示一张学士证书,结果很快就找到一份电脑程序输入员的工作。在工作中,老板发现他能在输入过程中发现许多错误,并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觉得他水平非同一般。这时,他拿出了硕士证书,于是,老板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岗位。不久,老板又发现有些高级程序员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老板很纳闷,这时,他又不慌不忙地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最后,老板就非常放心地把公司交给他去管理。    这位计算机博士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确是一位善于创造机遇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本身就是创造机遇。如果一个人把眼睛老盯在自己的高学位、高职称上,他就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也许他需要的东西正好就在那里。

    美国一所很有名气的商学院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开始工作都挺棒,但在5年之后,却被那些没有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人超过了。参加该项调查的一位知名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教了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教他们如何创造机会。”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善于抓住机遇,更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天才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既善于抓住机遇,又善于创造机遇的人。

第五节 改变习惯莫迟疑

    我们很难靠说服去改变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固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个门只能由自己去打开。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可能形成习惯。有的人怕干活,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懒惰;有的人遇上稍不顺心的事就会烦恼,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烦恼;有的人遇上一点小事爱忧虑,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忧虑……通常人们只是把人的外在表现,比如走路的姿势、个人卫生、吸烟、喝酒等称为习惯,其实人拥有很多习惯。好的习惯有诚实、勤奋、热情、节俭、快乐、自信等等;坏的习惯有虚伪、说谎、自卑、懒惰、忧郁、骄傲、胆怯等等。说白了,这些行为也只不过是人们给习惯起的别名而已。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好习惯,那它带给你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这是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发誓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他给自己制定了克服13个坏习惯的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给自己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于人于己有利之言才谈,避免了自以为是的空谈。他为了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在计划的“程序”一条里,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有条不紊。后来有朋友说他常常表现出骄傲情绪,他又把养成“谦虚”的好习惯列入计划。他每周选出一种缺点进行矫正,每晚必须作自我反省,每天记录自己努力的结果。有时坏习惯没有彻底改变,尚未达到自己理想标准时,就再延长矫正一周,直到好习惯代替了坏习惯为止。一个人只要改变了身上的坏习惯,就能换来带给自己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富兰克林能成为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的爱国者,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能成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人,这与他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分不开。    人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良好的习惯常常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即便是很小很小的好习惯,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外边等了许多人,看起来个个踌躇满志,应试者一个个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个个又表情严肃地走出来。当叫到他时,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慌忙推门而进,而是先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了声“可以”,他才进去。进门后,他又轻轻地关上了门。几天后,他被意外地聘用了。两年后,他工作出色,升为业务主管,与经理接触的机会多了,才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当初有人学历比我高,为啥要聘用我?”经理说:“说实话,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就看中你进门时很有礼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先不说能在公司有多大的作为,起码不会给公司制造乱子。”可见好习惯处处受人欢迎,能使自己受益无穷。    大家过去普遍认为,人最难改变的是习惯,有些权威人士也认为改变习惯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改变。这些观点和认识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对有些人来说,改变习惯的确是很难很难的事,因为他们太过于原谅自己,太过于迁就自己,太过于开脱自己,太过于娇纵自己。要说改变不难,也真不难。只要你改变一下你的想法,改变一下你的态度,你就可以很快改变你的习惯,因为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有切身体验。一次我骑自行车上街,被三轮车撞倒,路边的人都责怪那个骑三轮车的人违反了交通规则。我爬起来正要发火时,我的想法提醒我:“千万不要发火!”接着我便用提早准备好的“灭火器”:一边默想“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边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转了几圈。这个过程前后不到30秒钟,一肚子火气就全消失了。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时, 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坏习惯就容易改变了。尽管原先的习惯是经过成千上万小时形成和巩固的,现在你就用不着再花成千上万个小时去改变。一件事如果能坚持做21天,就会形成习惯。    小朋友跳皮筋时唱道:“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十一这个神奇的数字,不是我瞎编的,有好几位世界著名的成功大师都认为:“一种新的习惯,如果能坚持21天,你再做这件事时,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无论是戒烟、戒酒,还是减肥,参加运动,一开始总觉得枯燥无趣,不习惯,但只要坚持21天,感觉就大不一样,如果第22天突然中断,你又会觉得不舒服,不对劲,缺了点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件事你经常反复练习,做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件事变得容易做的时候,人就喜欢去做;一旦喜欢去做,就必然会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生,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奥秘。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动作的重复,也是脑神经指令的积累。一件事你做的次数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熟练,到一定时候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人们过去只知道“知难而进” 是成功者的一种良好素质,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知难而更好进”也是一种成功的好习惯。

    我们看举重比赛时发现,赛手们都是先从自己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然后慢慢地增加重量。有经验的拳击经纪人都为他的拳击赛手先安排容易对付的选手,然后逐渐地让他们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把成功的模式,成功的感觉先注入赛手的大脑中,赛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不知难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信念和习惯。    某中学的一位数学教师每天给他的一个学生出三道数学题,作为课外作业,让他回家后去做。这个学生每天都能认真完成。有一天,这个学生回家后,发现老师今天给他出了四道题,而且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他想,以前每天的三道题,都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老师早该给我增加点分量了。于是,他满怀自信地投入到解题的思考中,天亮时分,他终于把最后一道难题也解答出来了。但他还是感到有些内疚,认为辜负了老师的多日栽培,一道题竟然做了好几个小时。谁知,当他把这四道已解的题一并交给老师时,老师看完后惊呆了。原来最后那道题竟是一道在数学界流传百年而无人能解的难题。老师把它抄在纸上,也只是出于好奇。结果,不经意把它与另外三道题混在一起了。这位高三的学生却在不明实情的前提下,把它攻克了。

    这位学生能解答出数学界无人解出的难题,似乎有些荒诞,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个学生过去每天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成功意识和成功习惯,同时又因为不知道这是一道百年未解的难题,所以遇上时,就“不知难”而“更好进”了。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德,以“成功的习惯”为题,作过一次演讲,他说:“很多小学生在学校功课不好,成绩失败,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可能成功的功课,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去养成‘成功的习惯’。”他鼓励老师们在教低年级时,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事。艾略德博士说:“小小的成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引起成功的兴趣,这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会有无价的帮助。”我们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或感受,那就是从小培养一种习惯比将来改变一种习惯更容易得多。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狼来了、孔融让梨……”过了好多年,还深深地记在心里,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良好习惯。这就像刻在小树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变越大。    哲人说:“种下行动便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的力量往往是强大而无形的,一个好的习惯一旦定型,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很难想象的。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事业就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而失败的人生和失败的事业,则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巴尔扎克说得好:“要断送一个人,只消叫他染上一种嗜好。”仔细琢磨,这话实在深刻。只要你是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就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的习惯使我得到了什么?既然这种坏习惯对我不利,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如果你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时,就马上行动起来,既不要找借口,也不要等待别人来动员督促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固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个门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打开。

第六节 给自己寻找个名叫“兴趣”的伴侣

    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纵观世界上杰出的成功者,他们个个执著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但使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素质得到磨炼,还使自己身上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英国的牛顿、瓦特,瑞典的诺贝尔,美国的爱迪生、福特,他们从小都爱动脑动手,都具有好奇心,爱问个“为什么?”接着又对实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都走上了成功的科学之路。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卢梭,俄国的西蒙诺夫、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他们从小都爱听故事,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又喜欢寻找书本之外的知识,从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文学之路。    意大利的达·芬奇,法国的罗丹,中国的齐白石,西班牙的毕加索,从小都喜欢画画,喜欢手工,喜欢观察大自然,更喜欢创新,从而对美术雕塑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艺术之路。

    兴趣产生了热爱,热爱发掘了自己的优势潜能,许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碰撞出天才的火花,走向成功的。孔老夫子对做学问产生了兴趣,便“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兴趣,从此热爱上自己从事的事业,算了又算,不知用过的纸装满了多少麻袋,这一麻袋一麻袋里装的是兴趣,也是热爱。爱迪生对发明创造产生了兴趣,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工作18小时。他在那里吃饭、睡觉,丝毫没有苦的感觉。他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从兴趣中找到了热爱,在拼搏中享受到了快乐,把自己最心爱的工作当做一种乐趣。有人举过一个谁也无法否定的例子,那就是陪自己热恋的情侣散步10公里不觉疲倦,可是,陪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去散步1公里,就会疲惫不堪。    一个人做他热爱和感兴趣的事,人就觉得轻松愉快,成功也会变得容易可行。做他不热爱不感兴趣的事,人就感到痛苦,如果做他极不愿做的事,就仿佛置身在地狱之中。

   工作学习是否有趣,不在于工作学习的本身,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如果态度积极,努力去做,单调的工作,枯燥的学习,也会变得有趣。再有趣的工作、学习,如果你整天无精打采,吊儿郎当,也会变得无趣。不信你去试试,凡是应当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总能找出它的乐趣来。我的一个学生干统计工作,整天和数字打交道,渐渐对这种单调的工作产生了厌倦。后来她按照我介绍的方法,每天工作结束后统计一下当天的工作量,第二天则以超出前一天的工作量为目标,天天坚持,结果她的工作成绩名列全局第一。这不仅给她带来了嘉奖,还使她从枯燥的数字中找到了乐趣,从而热爱上了统计工作。无论哪种工作只要精通了,熟练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兴趣。我认识的一位秘书,从事办公室的案头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文件,抄抄写写。在别人眼里这个工作又枯燥又无趣,但他把每一次书写工作当做书法练习,从中找到了兴趣,后来不知不觉就练成了一手与众不同的硬笔字,成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工作可以兴趣化,读书学习也可以兴趣化,一个人对读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越学越爱学。如果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读书学习就会变成最枯燥的劳动,不但体会不到丝毫的乐趣,还会觉得是很大的负担。人们常常只讲“勤奋”,而忽视兴趣,这是不对的。兴趣和勤奋同样重要,而且应该是兴趣第一,勤奋第二,因为兴趣是读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兴趣,人就会自觉地产生勤奋。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那些对读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大都能刻苦学习,天道酬勤。

    有人说,人的兴趣爱好与天赋有关,但我始终坚信读书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许多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发现:一句赞美的鼓励,一次满意的考卷,一次作文获奖,一个小小的实验成功,都能使学生对某门功课产生意想不到的兴趣。有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发现班上一个学生不爱学数学,上数学课时,常常偷看侦破小说。他因势利导,采用侦探游戏法来培养这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让这位学生把自己扮演成福尔摩斯大侦探,把数学里的难题当做案件,把思考、钻研的解题过程,当做破案过程。他让这个学生一步一步地寻找“凶手”,直到“凶手”被抓到,任务才算完成。这位学生不知不觉被解题吸引,每解决一个难题,就会产生一次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不到两年时间,数学成绩跃升至全班第三名。

   人们都说,有个好伴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我说,一个人有两个好伴侣,那才是圆满的人生。一个伴侣就是能和你心心相印、白头到老的爱人;另一个伴侣就是能伴随你终生的兴趣。    许多杰出的成功者,他们都是从小先给自己选择好后一个伴侣。他们从这个伴侣身上不仅获得了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还感受到自己以前从未感受到的东西,理解到自己以前所不能理解的事。即使自己做不到的事,有这个伴侣相助,也能做得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个伴侣,那就赶快给自己物色培养一个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励志文章 成功不难: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展开全文
00


本文地址: https://gexing800.com/read-54815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个性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个性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最新回复(0)
经典句子
时尚个性网经典语句栏目为大家发布QQ签名经典语句,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讽刺人的经典语句,人生感悟句子,做最好的经典语句频道。